水城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小小蘑菇成爲羣衆致富寶

水城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小小蘑菇成爲羣衆致富寶

水城縣菌種場一角。

水城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小小蘑菇成爲羣衆致富寶

工人爲菌棒扎孔。

烏蒙新報記者 李夢秋

近年來,水城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茶葉、獼猴桃、食用菌和溫氏養豬等產業發展爲着力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作爲特色產業之一的食用菌產業也被作爲水城縣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大力推廣,日前,記者走進位於水城縣楊梅鄉姬官營村的水城縣菌種場,親身探索了一個個小蘑菇是如何變成致富寶的過程。

一堆堆成山的木屑,工人正在將木屑淋水預溼,前方是一個個養菌棚,棚裏,工人們正在將菌棒擺放整齊……“你們看到的那些木屑就是製作菌棒的原材料,要先用水把木屑預溼,然後再加上麥麩、石膏等進行攪拌,15天以後,還要加水進行二次攪拌,再通過傳輸帶進入迴旋機裏進行分料,工人將初具雛形的菌棒進行人工裝袋和扎孔後便運往115度的滅菌櫃,12小時的滅菌後,將其運往自動接種室內進行接種,之後再放進養菌棚進行培養,待長出菌絲以後,就配送到各鄉鎮有食用菌種植大棚的地方進行種植。”走進水城縣菌種場,該場辦公室主任楊歡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食用菌的生產過程及食用菌產業情況,菌種場就是食用菌成長的起點。

據介紹,水城縣菌種場於2018年6月份開始修建,於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佔地約140畝,菌種場內有58個養菌棚。該場計劃年產5000萬棒、日產17萬棒菌棒,生產出來的菌棒覆蓋了水城縣19個鄉鎮,是水城縣食用菌產業生產菌棒及養菌的主要場地。截止到2019年4月12日,該菌種場完成菌棒生產80.8萬棒,已接種56.34萬棒,平均日產2.4萬棒,備有64萬棒(900噸木屑及配套原料),7條裝袋機平均日生產所需要人員65人。按照均價3.7元/個計算,每個菌棒除去成本利潤8角左右,按照今年3000萬棒的生產目標,僅菌棒生產一項,今年就可創收2400萬元左右。

來到菌棒加工廠,工人們有的在套袋,有的在將包裝好的菌棒扎孔,有的將菌棒推入滅菌櫃……大家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每一個工序。菌種場的修建,不僅爲水城縣發展食用菌產業供應菌棒,還爲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務工崗位。目前,每天在菌種場上班的員工有125人,其中貧困戶25人,根據工種不同,每名工人每天的工資在80元至100元不等。“以前沒有這個菌種場的時候,我在家裏就是種地養豬,因爲丈夫身患殘疾,幹不了重活,所以我從來沒去外面打工過,一年下來的收入,能夠喫飽就不錯了,根本沒有多餘的。”正在給菌棒扎孔的工人顧明鳳向記者介紹,今年年初,聽村委會說加工廠招人,她提前就報名參加培訓了,培訓一個星期後正式上崗,剛開始還不太熟悉,現在已經算是熟練工了,工錢按100元/天來算,如今,生活改善了很多。

除了在楊梅鄉投資建設菌種場,水城縣還配套建設食用菌生產大棚4000個,佈局在陡箐、比德、化樂、玉舍、新街、阿戛、楊梅、花戛、果布戛、勺米等10餘個鄉鎮。在離菌種場不遠的新街鄉松林村境內,15個連體大棚、41個單體大棚已經建成投產。記者看到,在其中一個菌棚內,一個個菌棒整齊地羅列在鋼架上,一朵朵棕色的香菇冒出了“頭”,鮮嫩清香,工人們正在小心翼翼地將採摘下來的香菇放入腳下的籃筐裏。“從種菌場輸入的菌棒,達10.2萬棒,如今每天採菇人達25人,可採菌菇2100多斤,在市內就全部銷售完畢。” 大棚負責人說。

據介紹,水城縣因地制宜,以市場爲導向,結合水城全縣海拔落差較大,階梯式溫度差異的實際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用菌種植,最終實現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的合理規劃佈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目前,菌種場的菌菇種類包括香菇、平菇、黑皮雞樅、茶樹菇、姬菇、袖珍菇等,種類齊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