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賀之後,因爲“天若有情天亦老”太過出色了,一直被後世詩人當作上聯來思索苦吟下聯,但是因爲這句詩歌的意象宏大和意境非凡,後來那些詩人很難對出下聯,儘管有什麼“心如無塵心自明”“海如無量還自枯”,但是總感覺已經少了點什麼。李賀留下的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引來了許多文人的躍躍欲試,但是很多人也是無功而返,很長時間都沒有人對的上來。

盛唐湧現出了很多詩人,名氣大者有李白有杜甫,名氣小但是留下一詩半詞的更是不計其數。這其中,論身世最坎坷,論命運最離奇,論最多才薄命者,當屬“詩鬼”李賀,李長吉。

李賀是被封建社會荼毒掉的才子,所以他的詩總是帶有點陰冷,像是一個漆黑的雨夜發出來的一聲嘆息,主席也經常化用李賀的詩句,比如經典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便充滿了陽剛和正義必勝的信念

而關於主席說的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在唐朝被譽爲是“絕對”,就是人們都覺得非常難接上的句子,唐朝人沒有說錯,這句話直到宋代,纔有了下句。我們今天就來品味品味這句詩以及背後李賀的詩酒人生。“正兒八經的憤青“
在很多人看來,李賀就是一個憤青。動不動就寫什麼“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還有很多像憤青一樣說自己碌碌不得用的詩歌,比如那首“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在這首詩歌中,借用馬周和主父偃的典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渴求君王賞識的心情。這不是憤青是什麼?在家鄉說家鄉太小了,到了長安還覺得自己總是不受賞識,年紀輕輕的心就腐朽了。

李賀憤得有理。
一是他的身份,李賀可以說是大唐最慘的皇族後裔了。明明祖上闊過,偏偏沒有富二代都有的東西,倒是有很多詩人都有的四個字——家道中落。可能這就是真的“文章憎命達”吧。這個皇族子弟卑微到什麼程度呢?武則天即位之後大肆屠殺李唐宗室的時候都沒有沒發現在小縣城裏還有這麼一號皇族。
二是李賀長得就不怎麼符合主流審美,史書上說李賀通眉長爪,長得也是瘦骨嶙峋,還因爲李賀的手指頭很長,被當時的人們戲稱爲“長爪郎”。
三是從小就行爲怪異,動不動就騎着個驢,也不像陸游一樣慢慢悠悠地晃進劍門關,他比較非主流,他喜歡逛墳墓,一邊逛還一邊寫詩,寫詩一寫就忘了時辰,經常被家裏人說“這孩子寫詩都快要把自己的心吐出來了”。

這還不是最讓他憤怒的,最讓他憤怒的是他不能科舉。這可要了所有讀書人的命了。
爲啥不能科舉呢?這還得怪他那老爹,這輩子除了見過自己的表兄杜甫一面值得吹一吹,也就是個普通的官員,還給兒子留了個大坑,自己的名字就坑了他兒子一輩子。

他爹叫李晉肅,因爲名字含有一個“晉”和“進”犯了“嫌名”,在那些嫉妒李賀的人嘴裏,直接就藉此事逼着李賀離開科舉考試。當時的文壇大V韓愈還爲此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來爲李賀辯白,還舉了曾子他爹叫曾皙,難道曾子就不說“昔”這個字了嗎?
有理有節地辯論並沒有緩解李賀的情況,在鬱郁和恩師告別後,李賀離開了長安,那時候才十九歲。後來因爲是宗室,總算得了一個九品芝麻官,在他爲官三年間,對於唐王朝的黑暗有了進一步認識,情感激烈的他並不能因此做出如何如何的緩和,他在這一時期寫了六十多首詩,像白居易一樣,希望起到上達天聽訴民情的效果,但是在權閹專政的情況下,一大批有識之士,只能意識地被遺忘。

三年之後,常年苦思的李賀,辭官回家,在昌谷鬱鬱而終。唐人有傳說,說是李賀死之前,祥雲漫漫,說是仙帝接這位詩人到天上寫詩了。雖然既有可能是美麗的附會,但是對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浪漫主義詩歌最後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去,我寧願相信是如此的美麗和脫俗。“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歌另一番意思就是天若無情,那就不會老了。
對於古代人來說,康德的話是最好的註解,除了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也許只有頭頂上我們閃爍的星空才能讓人類如此震撼。

李賀頭上的天空,像永遠不會老一樣。天空見證着霍去病深入不毛,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也見證着建安風骨在建安22年那場瘟疫中,十去八九,陳思王曹植的泣數行下,甚至在李賀之前不久,天空還見證着那場中國直到現在一直被無數人記得的“開元盛世”。
而到了李賀這裏,天空是不是也在看着他呢?他心裏一直有東西鬱郁不得出,天空是否也知道呢?正直之士不得重用,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天空是不是也看得見呢?或者中國化一點,把天空叫做“老天爺”。李賀在問,一百多年前的參軍陳子昂也在問,甚至是之後莎翁的《李爾王》也在問,難道老天爺,真的是如此沒有感情嗎?
有人說,李賀這一句很悲觀,悲觀嘛?好像是有。人面對自己無力改變的事物,都是悲觀情緒的,恰如王小波所說,人的憤怒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無能,但是筆者卻讀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李賀寫“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很容易理解,“草木枯榮,送別友人,這種情況下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爲這送別之情而老去吧”。在那個“天”至高無上的時代,“詩骨”陳子昂會自己一個人“獨愴然而淚下”,李爾王會在原野上竭力地宣泄,只有李賀,超過了這個天。
他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審視天,他說,“老天爺啊老天爺,你如果有感情,你也會老吧”。這種情緒,我想也是被主席敏銳地捕捉到了,老人家從小就是啥也不怕的“石三伢子”,所以纔會在人民大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候,引用這句一直以來帶着哀怨的詩句,還比李賀更高了一點,儘管“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但是在偉大的人民羣衆面前,自然敢教日月換新天。
當然了,這是後話之後的後話了。

李賀之後,因爲“天若有情天亦老”太過出色了,一直被後世詩人當作上聯來思索苦吟下聯,但是因爲這句詩歌的意象宏大和意境非凡,後來那些詩人很難對出下聯,儘管有什麼“心如無塵心自明”“海如無量還自枯”,但是總感覺已經少了點什麼。直到後來,唐人一致認爲此詩句“奇絕無對”,恐怕沒有下聯。
接着是混戰的五代十國,倡導“兵強馬壯者爲王”,就連唯一的文藝種子李煜也鬱郁死在北宋宮廷裏。後來是宋代,宋太祖開朝就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誓言,寬鬆的文藝政策讓宋代成爲了唐代之後另一個文人輩出的時代。李賀留下的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引來了許多文人的躍躍欲試,但是很多人也是無功而返,很長時間都沒有人對的上來。
直到一向嗜酒如命的石延年在一次酒後大醉中,興盡所致,聽聞有人說出了這個上聯,看看天上的月亮,順口就是一句“月如無恨月長圓”,滿座都以爲妙絕。筆者好奇這個人,特地去看了看他的小傳,說他讀書只是讀個大概,也不專門研究這些,隨口一說便是便是絕對,這等天賦真讓人嫉妒不已啊。

對出來之後,從小就砸缸的司馬光也對自己同朝代的這位才子吹起了彩虹屁,說“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爲勁敵。”後來又有人,把李白、李賀、蘇軾和石延年的句子,湊成了一副絕對。“把酒問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舉杯邀明月,月如無恨月長圓。”這也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
而你,又對這句詩句,有什麼看法呢?
文/趣史研究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