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声远差于诸葛亮,曾和诸葛亮三次交手,诸葛亮却一次都没赢

罗贯中笔下形象最为鲜明的三国人物是谁?自然是诸葛亮。小说中,诸葛亮仿佛有让人摸不透的能耐,谁也不知道他心里下想的是什么?算是三国中最为神秘的大能人,更是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因此后世对其很是敬仰。然而凡事无绝对,机智如诸葛亮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无法为蜀汉扫平霸业上的所有障碍。其实小说中能和卧龙斗智的谋士并不少,只是他们不讨作者偏爱,是个配角罢了。能和诸葛亮比划的人那自然混的不会太差,小编相信很多看客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司马懿。

很少有人关心司马懿是如何发迹的?刘玄德手下人才虽然多,可曹操也是个“老姜”,相比较而言,后者看人更准。不过准归准,曹操可没有时间跑到民间去打听谁是个厉害角色?再去拜访请其入仕。汉末,混的“最差劲”的刘玄德在去请教卧龙先生时,一开始也是抱着将就的心理,卧龙先生要名气没名气,要说能耐,也没见其干过什么大事;只是天下实在没几个大名士愿意跟着刘玄德混,他才对于人才过分的礼贤下士。司马懿不同,他是曹孟德几次三番想要得到的谋士,只是心里的九九要多一点,憋着在后期才大显身手,为何?彼时孰强孰弱已见分晓,蜀汉气衰矣。第一次两人在择主公时,诸葛亮就已输司马懿一次。

两人的第二次斗智是因为什么呢?在这就又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水将军”孟达了。孟达驻守的城池是上庸,上庸这块地盘很关键,他是蜀国往外攻打魏国的一个战略要地。刘备手底下的众多城池中,但要说重要性,除了荆州怕就是这上庸了。他能把如此重要的战略筹码交由孟达负责,也算是看中后者。只可惜刘备运气不好,摊到了个反水将军,关羽败兵危难之际,孟达并未增员;因为害怕遭到刘备的迁怒,这孟达索性就投降了魏国,还携带了个附赠品上庸城。对此,曹魏十分欣慰,觉得孟达这个人不错,给其封了较高的官职。曹丕驾崩后,孟达害怕后之来者冷落自己,意向再次转变,隐隐有投敌的趋势。

既然这人有叛变之意,自然是魏蜀两国的“工作重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孟达手下士兵也不少,占领的城池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但此时的孟达对于曹魏也不是百依百顺,更是有几分想要重新回到老东家怀里的心意。于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便开始围绕着孟达这个人上做文章。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诸葛亮写信告诉孟达,说你赶紧回来吧,以前的事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回来,我保证你会平安无事。说白了就是利诱嘛!司马懿不同,他对孟达在表面上是好言相劝,悉心安慰,劝其应该忠于曹魏,不做反逆之臣;可实际上已经琢磨着如何动兵剿灭孟达。

就在孟达左右选择之际,却不知道,司马懿派去的魏军已经到他的城池下,嚷嚷着要削他的脑袋了,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明白了,孟达哪怕心里想投降蜀国,这时候他也只得说我永远忠心大魏。孟达事件就此平息,诸葛亮败。而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逼得诸葛亮无奈北伐,大有几分明知不可为而要为之的意思。

后面的事看客们就都知道了,蜀国军全国之力攻打魏国,而魏国择退而不战。北伐之战对于诸葛亮而言是什么条件下打的呢?说实话,此时的蜀国可以说不该出兵。此时的孔明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番东风,再也没有蒸蒸日上的军事能力,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即便是诸葛亮数次城下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依旧坚守不出。有人说,诸葛亮或许心中对北伐并未有太多把握,但又不得不而为之,前有刘备遗愿,后因蜀国发展,不得不发展疆土。只不过,这次司马懿还是赢了。

奇怪的是,在众多作品中,司马懿都被抹黑不少,甚至说,司马懿的名声差得不行,后世的骂名也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3次较量,诸葛亮最终都以失败结束。而和司马懿比起来,前者是愚蠢?还是忠义?后世依旧众说纷纭,而这一切,就要看客们去做定夺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