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点40分,是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中心中学(以下简称王因中学)的课间操时间,校园内音乐声响起,1000多名学生井然有序来到操场整齐列队,虽已是寒风刺骨的季节,可这些少年、少女依然活力四射,丝毫没有因为寒冷而影响肢体动作。干净宽阔的操场,动听悦耳的校园广播、朝气蓬勃的学子……眼前的一幕幕无不体现着这个市级文明校园的风采。

博闻通达厚德明志,王因中学这样潜移默化地育人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给予学生施展平台

成立于1976年的王因中学是一所老牌农村中学,拥有扎实的办学功底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博闻”、“通达”、“厚德”、“明志”的教育理念,而在王因中学副校长田树军看来,这八字校训是要铭记在每一个师生心中,伴随一生的。

“博闻就是博学广闻,通达意指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通晓豁达......”田树军主张学生的学习、德育与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会主动引导学生去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田树军告诉记者,学校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兴趣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除在学习中实施帮扶结对外,在学生的特长发展中,学校也不遗余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社团。学校共设乒乓、篮球、合唱、器乐、美术等12个社团,利用每周两节的课外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将学生集中到一起,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快乐学习成长。

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各年级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而学校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和文化艺术节也让学生拥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除了利用政策契机参加市级、区级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外,学校自身每年也组织书法绘画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朗诵比赛、乒乓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形式多样的比赛与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在艺术的世界中成长,在激烈的比赛中奋发向上。

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漫步王因中学校园内,操场四周墙壁上古朴典雅的楹联诗词、名言警句,校道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围墙上的公益广告首先映入眼帘。学校充分利用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楼过道两侧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励志标语、公益宣传、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德育氛围。

作为济宁高新区基层中学,王因中学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德育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了不仅对学生初中四年负责,而且对学生的终生负责。“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档案,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模式,特别是在心理教育与德育培养方面下足了功夫。”田树军介绍,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将“教书育人”4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不仅在学习中引导问题学生步入正轨,在教育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尊重方面学校同样重视。

“教育没有一针见血的办法,只能通过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王因中学有许多农村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学校便千方百计帮学生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通过一对一辅导来促进孩子成长。“如果有孩子因为从小得不到关爱导致学习成绩下滑,那我们至少还能引导他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田树军说。

家校合作形成机制

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作为一所农村基层中学,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跟城里的学校比不了,但是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田树军所指的优势正是学校教师的敬业和学生们身上的质朴,“咱们服务的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孩子,有些老师可能和自己班级的学生住在一个村子里。”田树军介绍,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方便了师生的沟通,同时也让学校与家长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就在今年暑假,王因中学组织20多位教师深入学生家里进行课业辅导,及时掌握了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动态,更让家长和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此外,学校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全员家长会,让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行成良好学习成长沟通机制,赢得了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形成家校合作的良性循环。

正是得益于家校合作的成功,很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老师也可以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在这种模式的激励下,如今的王因中学在2018年中考中旗开得胜,高中录取率达到71%,其中重点高中录取率达到51%,物理学科单科综合成绩排名全市第9名,这样耀眼的成绩对于一所基层中学来说实属不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邓超

博闻通达厚德明志,王因中学这样潜移默化地育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