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用來解決困惑物理界的“紫外災難”問題。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普朗克

普朗克假定,光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其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一份“能量”就是所謂量子。從此“量子論”就宣告誕生。

然而當時的物理界,包括普朗克本人,都討厭“量子”這個怪物,千方百計想要將它消化在經典物理的世界之中,但卻屢試不果。唯有愛因斯坦獨具慧眼,他認爲光輻射不僅在於與物質相互作用時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輻射的能量,本身就是“量子化”的,一份能量就是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後來稱之爲“光量子”,或簡稱“光子”。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德布羅意

法國年輕的博士生德布羅意在愛因斯坦“光子”概念的啓發下提出:既然看似波動的光輻射,具有“粒子”特性,那麼像電子這類看似“粒子”的物質,也應具有波動性。這就是“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概念,由此引發後繼大量理論與實驗研究,證實所有微觀粒子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二象性。這些奇異特性的微觀粒子構成“量子世界”,遵從量子力學的運動定律。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量子世界”不僅限於微觀和單個粒子,某些宏觀尺度下的多粒子系統也遵從量子力學規律。例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當原子聚合的溫度足夠低時,所有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會突然聚集在同一個儘可能低的能量狀態上,其行爲就像一個“放大”的玻色子,遵從量子力學規律。

我們按物理運動規律的不同,將遵從經典運動規律(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的那些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稱爲“經典世界”,將遵從量子力學規律的那類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稱爲“量子世界”。“量子”就是量子世界中物質客體的總稱,它既可以是光子、電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微觀粒子,也可以是BEC、超導體、“薛定諤貓”等宏觀尺度下的量子系統,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必須遵從量子力學的規律。

舉一個例子說明“量子”與“經典”的本質區別,經典世界的特點是物體的物理量、狀態在某個時刻是完全確定的:晶體管要麼導通,要麼關閉,完全確定。即經典信息要麼是0,要麼是1,毫不含糊。但量子世界中,客體的物理量則是不確定的、概率性的,而且這種不確定性與實驗技術無關,是量子世界的本質特徵,無法消除。這個特徵體現在量子力學中重要的量子態疊加原理上。

量子態記作|ψ⟩,是科學家引進量子力學中用來描述量子系統的狀態,其運動規律是薛定諤方程。

量子態又稱波函數或幾率幅,它沒有任何經典對應。雖然人們並不喜歡量子世界的這種描述,因爲它與我們所熟悉的經典世界截然不同,但一百多年來所有實驗都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所有預言,人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描述是正確的。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費曼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說,“量子力學的奧妙之處就是引入幾率幅ψ”。

假定量子客體有兩個確定的可能狀態0或者1,通常寫成|0⟩、|1⟩,由於量子狀態(寫成|ψ⟩)是不確定的,它一般不會處於|0⟩或|1⟩的確定態上,只能處於這兩種確定態按某種權重疊加起來的狀態上,這就是量子世界獨有的量子態疊加原理,用數學表示爲|ψ⟩=α|0⟩+β|1⟩。其中α,β爲複數,且滿足|α|2+|β|2=1。

量子信息以|ψ⟩爲信息單元,稱爲量子比特。這從根本上區別於經典信息,後者以|0⟩或|1⟩爲信息單元,俗稱比特。

正是量子態|ψ⟩的種種奇異特性導致量子信息技術的性能可以突破經典的物理極限,爲人類開拓新一代的信息技術。

事實上,量子力學的所有奇異特性正是源於這個幾率幅。當然,近百年來對量子力學爭論不休也在於這個幾率幅(量子態)。

目前,網絡上就在流傳什麼“量子肥料”、“量子水”等忽悠人的詞,將來還可能出現“量子炸彈”、“量子導彈”……這些忽悠大衆的名詞將本來應是光輝純潔的學術領域炒作得烏煙瘴氣,真假不分,魚目混珠。

其實,人們只要搞懂“量子比特”的本質,就可以戳穿“假量子”的騙局。簡單的判據就是看它是否應用到“量子比特”,即|0⟩和|1⟩的疊加態。

例如,激光測距實驗,從目標反射回來的光束,其強度隨距離不斷衰減,當探測器無法探測到光時,就是最長的測量距離。當然,如果採用單光子探測器,則測量距離必然增長。

這裏測到的是單個光子,是否可以稱它爲“量子測距”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它沒用到光子的量子態,這只是將激光測距提高到極限靈敏度而已,仍屬於經典範疇。密立根當年在實驗上測量單個電子的電荷,雖然採用單個電子,但這仍然屬經典物理實驗,因爲在該實驗中,“單電子”只是作爲電荷最小單元,而未涉及到任何量子特性。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