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張耳,大梁人士。我曾是信陵君無忌公子的門客,當過逃犯,做過將軍,任過丞相,連一國之王都當過兩回,我這一輩子的經歷可以說很豐富。這一輩子我經歷過很多事,交過很多朋友,思來想去,我這一生最得意的事並不是爲我張家立了一個國,而是跟漢王交了朋友。年輕時候,我在老家也算小有名氣,漢王那時候還叫劉季,經常來我家,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聽我講故事,像個小迷弟。我一直納悶,當時我怎麼就沒瞅出他還有當皇帝的潛質呢?幸虧那時候我沒怎麼得罪他,要不然就沒我現在的趙王嘍,呵呵。說起年輕的時候,我還挺懷念,像漢王這樣的小迷弟,我可不只有一個,交往最深的還是要數陳餘,唉。
陳餘,我曾一度覺得他就是我的顏回。他跟我一樣也是大梁人,從小就跟着我東奔西走。他對我很尊敬,我也很欣賞他,可以說亦師亦友。陳餘真的很不錯,跟着我沒幾年,學識就已不輸於我,而且身材孔武有力,賣相可比我好多了。
可惜,名聲這東西,有時候真的不一定是個好東西。嬴政亡了我魏國後,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我和陳餘,便想招我們當官,並以一千金尋我,以五百金召陳餘。亡國之恨還未消,敵國之職,我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帶着陳餘我就跑到陳縣隱姓埋名,併爲里正幹活謀生。這段日子是我這一輩子最艱苦的一段歲月了,不止是肉體上的,還有心靈上的。陳餘血氣方剛,受不了這苦悶的日子,時常頂撞里正,里正也很惱他。有一次里正抓住了他的小辮子,就鞭笞他,陳餘當即就想反抗。他若一鬧,勢必驚動上面,官府若一追究,我們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暴露了。我一看陳餘的狀態不對,連忙幫着里正制住了陳餘,讓他儘量配合刑罰。那個時候陳餘的確還是比較聽我話的,他終究沒有發作,默默受刑,唉,也確實難爲他了。
苦難的日子終於迎來了轉機,始皇帝嬴政死了沒多久,陳涉起事反秦,並一路攻到陳縣。陳涉聲勢浩大,起事之時據說只有幾百人,短短几個月就發展到數萬人。我感覺投靠他是個機會,運氣好的話還能復國。現在陳涉正要招兵買馬,壯大實力,急需我們這樣的名士捧場,他應該會歡迎我的。我果然沒有猜錯,陳涉見過世面,知道我和陳餘的名聲和影響力,一見我倆主動前來投效,自沒有虧待的道理,將我們奉爲上賓。
我本以爲陳涉首舉義旗,是個有智慧和遠見的人,後來才發現大謬。陳涉覺得自己實力已經夠強,旁邊人一慫恿,他就想自立爲王。之前他還是率衆抵抗暴政的英雄,一心爲公,人人都須敬仰。而一旦稱王,就暴露了自己的私心,大義的旗幟就不在自己手中了。現在當務之急是發動更多的民衆一起來反抗,而最好的動員方式是冊立山東六國之後,共同抗秦。六國才亡了十幾年,這些年暴秦大搞嚴刑峻法,民衆苦不堪言,甚是懷念六國舊人。這時候王室後裔站出來振臂一呼,勢必應者雲集,陳涉再以首倡義舉的身份來組織六國反秦,肯定事半功倍。陳涉怎麼就這麼自信憑自己就能覆滅的了秦國呢,他起事後之所以能連下數城,主要還在於秦國疏於防範,內地沒有足夠的駐軍。等咸陽那邊反應過來,消滅他只是翻手之間。
陳涉還假惺惺地詢問我的意見,我就將這些道理分析給他聽,他終歸沒有聽我話,自立爲楚王。唉,陳涉目光如此短淺,他離滅亡也不遠了。得趕緊找機會脫離他,陳餘出了個主意,建議陳涉率大軍主力繼續向西攻關中,由我們帶偏師進攻側翼河北之地。陳涉同意了,但顯然對我們這些新加入的人不放心,他以親信武臣爲主將,以我和陳餘爲左右校尉,率三千士兵攻略河北,同時還不忘將我們的家眷留在陳縣。
河北原爲趙地,這裏秦國兵力空虛,只有少數郡兵駐守。我們一到趙地,果然應者雲集,許多郡縣傳檄而定。轉眼之間,已經佔據了數十座城池,實力相比陳涉本部已不遑多讓。武臣的心思活絡起來,不願再居陳涉之下,便自立爲趙王,定都邯鄲,還封我爲丞相,封陳餘爲大將軍。其實到現在我還爲這件事後怕不已,萬一此舉將陳涉激怒,肯定會殺我們留在陳縣的家眷泄憤。幸虧這次陳涉沒有莽撞,勉強承認了武臣的趙王之位,對陳縣的家眷只是軟禁,並沒有再過多爲難,還將我的長子張敖封爲成都君。說起來,陳涉只是少智,爲人還是不錯的。
陳涉之所以原諒了武臣的背叛,全在於秦國這個大敵的存在,他想讓我們向西,合兵攻秦。但若是還要合力攻秦的話,之前自立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勸武臣不要西征,而是北上。現在秦國的注意力都在陳涉身上,無暇他顧,我們正好坐山觀虎鬥,專心鞏固後方。只有佔據了北邊的燕代之地,將整個河北整合在一起,才能在這亂世居於不敗之地。武臣顯然要比陳涉更聽話,沒有派兵匯合陳涉,而是派韓廣攻燕地,李良攻常山,張黶攻上黨。
這幾支人馬的進展比我預想的還要順利,順利的讓人無法相信,韓廣幾乎兵不血刃就佔領了燕地,隨後照瓢畫葫蘆,學武臣自立爲燕王,和趙國決裂。我和陳餘跟着武臣一起去征討,也沒討得便宜,只得認下這個新王。隨後,李良也反了,李良比韓廣做的更絕,直接進突襲邯鄲,殺死了武臣。我對李良根本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好在我平常人緣還算不錯,在當地趙人的幫助下,我和陳餘才得以倖存,逃出了邯鄲,可謂死裏逃生。
經此一難,我算認清了,陳涉帶出來的人,人人帶反骨。要想自立,我得尋找其他力量。在趙人的幫助下,我找到了趙國王室後裔趙歇,擁立他爲趙王,暫都信都,並以他的名義召集趙人。於是,我再次當上了趙國的丞相,陳餘再次當上了趙國的大將軍。
不久,李良來攻,陳餘率軍出戰,大敗之,李良遁走,並投降了秦將章邯。我讓陳餘繼續北上,收復趙國故土,而我帶着趙歇還都邯鄲。然而這段時間我註定奔波,邯鄲沒待多久,我又帶着趙歇北撤鉅鹿。李良之前是跑了,卻引來了秦軍,章邯連敗陳涉、田榮、項梁,一副犁庭掃穴的架勢,挾大勝來攻河北,新建立的趙軍根本不是其對手,大敗於秦軍。爲了避開秦軍的鋒芒,並給援兵爭取時間,我放棄了邯鄲,北撤到鉅鹿,那是一座堅固的小城,易守難攻,同時儲糧甚足,足夠堅守很長時間。
秦軍不知爲什麼,這次誓滅趙國,對我是緊追不捨,摧毀了邯鄲城後,繼續北上,將我和趙歇圍在鉅鹿城中。城外的秦軍足有二十多萬,而鉅鹿城中只有萬餘士兵,除了寄希望於外部援兵,別無他望。被圍的這段歲月是我這一輩子最受煎熬的日子了,突圍根本就沒有勝算,我只能不停的向燕、齊、楚等國發求援信,希冀他們看在同是反秦陣營的份上,出兵解圍。
諸國也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援兵倒是都派了,卻都不敢跟秦軍作戰。到了鉅鹿城外,都抱着保存實力的想法,一個個都深挖壁壘,作壁上觀。秦軍也真是邪了,視周遭諸國軍隊如無物,只認準鉅鹿城死攻。我那個時候簡直是要瘋了,我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水岸明明就在三尺之外,可岸上的人就是不肯伸出胳膊拉我上岸。唉,我也不能這麼說他們,畢竟非親非故,犯不上爲了趙國拼命。可是我不能接受的是,陳餘也跟着他們一起在外面只顧看熱鬧,而不伸把手。
之前陳餘領兵北上,恰好避開了章邯,他在北地收攏了數萬兵馬,實力遠比鉅鹿城內的守軍強,可他一點試圖解圍的行動也沒有呢,甚至都不主動派人進城聯絡,只有我派人出城催促的時候纔有個回應。他可是趙國的大將軍,那個時候說他是我關係最好的朋友也不爲過,於公於私,他都該做點什麼啊。
陳餘每次給使者的回覆都是他打不過秦軍,只能等跟諸國援軍協商好了,共同對敵,纔有獲勝可能。希望我能再堅守一段時間,即使鉅鹿真的陷落,他也會爲我和趙王報仇。我當時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將軍如果覺得可能會敗就不打仗了,那還要他幹什麼!而且諸國都心懷鬼胎,他們若能協商一致,早就商量好了,何必等到現在。陳餘說是等援軍齊心,其實就是怕死!
好在趙人甚是英勇,他們也知道即使投降也是死路一條,守起城來更是拼命,秦軍一時也破不了城。可一直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啊,城內的糧食早晚會喫完,到那時候再怎麼辦?我別無他法,只得一次次派人冒險出城,求陳餘出兵,他要是能帶個頭,沒準兒就帶動着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出戰了。我派出了手下最忠心也最善談的張黶和陳澤去求援,結果不僅沒帶回陳餘的回信,連他們也沒回城,我是愈加絕望。
直到後來,項王出現了。項王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能打仗的人,他從楚地千里赴援,率楚軍獨自出戰,橫擊秦軍,九戰九勝。打到最後,章邯都降了,鉅鹿之圍徹底解除。
我帶着趙王出城感謝完項王和各路諸侯,隨後就去找陳餘。我對他失望透頂,而他無話可說的態度讓我更惱火。我不由想起張黶兩人,兩人在我出來了之後也沒來拜見,很是奇怪,便問陳餘他們兩人的下路。不料陳餘一聽我提起他們兩人就火了,說兩人以死爲要挾我出兵,就讓他倆率五千人去試探秦軍實力,然而最終全軍覆沒,兩人也死在了戰場上。後來我知道了陳餘所講爲實情,但當時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陳餘的話,我在城中從沒聽說陳餘出過兵。我不好現場守着那麼多人跟陳餘發作,陳餘卻先惱了,他說,既然我不信任他,就另選人當大將軍吧。說完他就走了,還將大將軍印綬扔在了案桌上。
明明是陳餘見死不救,現在他反倒委屈起來了,天底下竟然還有如此之事。我氣的渾身發抖,但是真要罷免陳餘嗎,那也不地道,畢竟這些士兵都是他召集來的。就在我猶豫的時候,旁邊有人對我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我一想也是,陳餘這是以兵權贖罪,我幹嘛不接着,於是正式接掌了軍營。不料沒一會兒,陳餘又回來了,見我接了印綬,就又走了,沒留下一句話。我還在氣頭上,也懶得去追他。
他陳餘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趙國沒有他照樣可以運轉,甚至運轉的更好。項王打敗秦軍後西攻咸陽,徵召各路諸侯一起進軍,我作爲趙國的代表,一起西去。秦軍主力已經覆滅,之後的路一片坦途,秦國毫無懸念的滅國了,甚至沒等我們的大軍到關中,僅憑漢王的一支人馬就攻佔了咸陽。
滅秦大功告成,項王作爲聯軍盟主,大封有功之臣。我被封爲常山王,都信都。而陳餘自罷官後就沒參與戰事,貢獻甚微,但仍被封爲南皮侯,並享有三個縣的領地。
我回到國都後,將之改名爲襄國,跟陳餘就想井水不犯河水,權當從來沒有這麼一個學生。可怎料陳餘他對我卻一直懷恨在心,他拿到領地後,又與齊國田榮勾結,合兵偷襲襄國。我對他根本沒有防備,襄國轉眼之間就淪陷了,得虧民衆支持,我才得以順利逃出。我沒有仗着常山國以大欺小,他卻不知感恩,勾結外邦偷襲他的授業恩師,我到現在都想不出陳餘的心爲什麼這麼狠毒。
陳餘與田榮的聯軍我無法對付,只得西走漢中,投奔漢王。漢王果然重情重義,收留了我,並承諾爲我報仇復國,而我留下爲他參謀,並靠我的人脈和聲望,爲他招兵買馬。陳餘佔領襄國後,爲了收買人心,又將趙王歇迎回了襄國,趙王不願與他共處,就想將他支到代地當王。陳餘馬上暴露了他的本心,以國家不穩爲藉口強留在襄國,把持趙國朝政。
我收到趙國的消息,只想漢王早點發兵攻趙,奈何漢王仍以項王爲主要對手。爲了避免刺激山東諸國,漢王想拉攏陳餘,而不是攻擊他,我也無可奈何。更讓我無法接受的是,陳餘覺得漢王有求於他,就端起架子來,甚至要挾漢王殺了我,否則不出兵對抗項王。漢王不想將陳餘推入項王的陣營,想了個主意,找了個相貌和我相似的死囚,砍掉首級後送給了陳餘,陳餘收到的我的腦袋後才總算出了兵。漢王爲了不走漏風聲,就讓我深入簡出,避免拋頭露面,形同逃犯。想來這是我第三次當逃犯了,第一次因爲名聲太小,得罪了貴人,只能逃走;第二次因爲名聲太大,被暴秦盯上了;而這第三次,全拜陳餘所賜,滅國之餘還要對我趕盡殺絕。
後來,漢王與項王的第一次合戰失敗,我不慎暴露了行蹤,被陳餘的耳目發現,陳餘立馬反了漢王。漢王焦頭爛額,重整軍力,我也得以重返臺面。漢王終於發現陳餘這樣的人根本不可靠,決定先剷除他,安定好側翼再抗項王。
於是漢王率主力同楚軍對峙,而我和大將軍韓信帶偏師平定山東其他諸侯。魏國國土狹小,一鼓即平,後面就是陳餘盤踞的趙國。陳餘佔據井陘阻擋我軍,韓信乃絕世名將,用兵之神甚至超過項王,陳餘根本不是對手,被陣斬於泜水邊,陳餘自是死不足惜,然而最後還連累趙王歇也死於亂軍之中。
漢王幫我殺了仇人,將我立爲新趙王。想我張耳本是魏人,後避秦人,依附楚人,卻在趙地輔佐了武臣、趙歇兩任趙王,最後自己又給趙人當了王,趙國算是我的第二家鄉了。近年來,我深感身體越來越差,終於到了這彌留之際,回想這一生,能終老趙地,也算無憾了。唉,還有陳餘,他也是大梁人,也是死在趙地,不知到了陰間,會不會還遇到他,他會不會還對我喊打喊殺。

歡迎關注下篇《我叫陳餘》,歡迎關注我的大魚號 生物學家講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