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一,没有哪首诗中的“龙城”指的是匈奴祭祀龙神的,再联系“龙城”不见于两晋宋齐及北魏以前诗作的情况,说明使人们接受的十六国之后的“龙城”,而由龙城初设(公元341)至南朝梁人诗中第一次见到有200年,龙城已经是历史地名了。这么一大段,意思概括一下就是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有两种释义,一是疑似指汉时的右北平,在唐代则时平州,治所在卢龙,如此一来,曾做过右北平太守的李广,即是诗中的“飞将”。

清朝人阎若璩(qú)在《潜邱札记》中说:
这么一大段,意思概括一下就是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有两种释义,一是疑似指汉时的右北平,在唐代则时平州,治所在卢龙,如此一来,曾做过右北平太守的李广,即是诗中的“飞将”。
二是信仰龙神的胡人们集在一起祭祀龙神的地方就叫做“龙城”,不少唐诗里面的“龙城”意象就是指胡人聚集地。既然胡人开大会搞祭祀龙神的地方是龙城,那么这个“飞将”又做何解?
倘若“龙城”指的是匈奴祭天之地,那么可以延伸到匈奴的核心区域,李广在匈奴战争中迷路早早退场,所以破“龙城”的只会是卫青,那么,“飞将”指的就是卫青。
所以要搞清楚这个龙城飞将是李广还是卫青,那么就要从唐诗“龙城”意象的表现入手。
首先了解下卢龙县的设置沿革。《通典》里面说,营州治所柳城县,秦统一天下后属于辽西郡,一直到了五胡乱华时,前燕国主慕容皝[huàng]觉得这个处于龙山之南的县城是个福地,风水好,于是在这里造宫殿,并改名为龙城,以此为国都,后燕、北燕都建都于此。到了唐朝时,改为营州,又称之为柳城郡,营州柳城县在今天辽宁朝阳。
龙城确实有这个地名,但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到了唐朝已经成为古地名了,而前文说的卢龙,则是唐朝时设置的新地,虽然也属汉时辽西,但却不是营州的柳城,而是在平州(汉时右北平)所设的卢龙县,在今天的河北卢龙县。
弄清楚历史上出现过的“龙城”,以及前文提到的与李广有关系的右北平(唐卢龙县)之后,再来看看唐代以前诗歌作品中“龙城”、“卢龙”的“使用”情况。两晋宋齐及北魏以前的诗作中没有出现过“龙城”;南朝梁陈以后的诗作中只见“龙城”及其另外一个称呼“黄龙”;在唐诗中“龙城”和“卢龙”都出现过,并且有一个很清晰的趋向,即唐前期多见“龙城”,少见“卢龙”,中期以后,“卢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细品唐诗“龙城”使用情况,可以得到这么几点认识:
其一,没有哪首诗中的“龙城”指的是匈奴祭祀龙神的,再联系“龙城”不见于两晋宋齐及北魏以前诗作的情况,说明使人们接受的十六国之后的“龙城”,而由龙城初设(公元341)至南朝梁人诗中第一次见到有200年,龙城已经是历史地名了。
其二,很难看出诗中的“龙城”及其异称“黄龙”具体实指某地,都是借指或者泛指辽西之地,甚至出于艺术夸张的需要而不顾地理方位。
其三,诗中往往以处在华北、西北地区的边关要塞与“龙城”相对,如用玉关、天山、轮台、马邑、雁门来与“龙城”作对巨,都是一东一西,说明当时人们把玉门关、雁门关一代看作是中原与外族在中西北地区的分界线,而把龙城一带看作是中原与外族在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线。
第四,早在南北朝士人的笔下,就已经将“龙城”与李广联系起来,且“飞将”冠上“长安”字样,说明当时的诗人并不以“龙城”特指右北平。
综上,龙城在唐诗意象中借指边关,泛指边塞边境,没有一个具体地点所指,既不是右北平,也不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说这么多,那么到底这个“飞将”是卫青还是李广?
这就要说一下在唐诗里面出现的另一个地名意象“卢龙”了。唐的平州治所卢龙县,在这里设置卢龙军,这对于唐朝诗人们而言,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地名。在卢龙还没有丢的时候,其意象或实指,或用典故,典故一般也就是联系到李广。
而且,唐诗中卢龙和龙城在切韵的时候,或者作者个人喜好是混用的,只要是边塞诗,这两个词都用来指边关。唐诗中有好几个诗人把“龙城”跟李广联系起来,比如温庭筠的《伤将军》“龙城”和“李广”都出现了,另外还有吴均、卢思道等的作品。这绝对不是巧合,很大可能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习惯。
既然有这么个习惯,那么就说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用的典最大的可能性是李广而非卫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