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東方和西方其實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以中國爲視角,中亞是“西域”,印度是“西天”,中東和歐洲是“泰西”;以西歐爲視角,巴爾幹半島是“近東”,西亞北非是“中東”,中國是“遠東”。
近代世界歷史的概念由歐洲人所建立,所以從小亞細亞開始向東都被稱爲“東方”,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最初指的就是與西方相對的東方四大古文明,而東方一度成爲了落後和專制的代名詞。
爲了行文方便,本文仍然使用了歐洲人眼中的西方和東方概念——歐洲是西方,中東是東方。
1、中東和歐洲文明的出現
世界很大,但早期的人類由於技術能力所限,視野只能侷限於自身文明的周邊。古代中東的閃米特人將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將東方日出之地叫“亞細亞”,這便是歐洲和亞洲的由來。
後來歐洲便成了西方,亞洲便成了東方,當時的亞洲也只是現在的西亞地區。但隨着視野的逐漸擴大,人類發現亞細亞的東方還有印度和中國,於是與歐洲相比,東方的亞洲最終便變得巨大無比。
中國的文明是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包圍的“海中地”,歐洲和中東的文明則是“地中海”,所有的文明均產生於地中海沿岸。與東亞地區早早的確立了華夏文明“唯我獨尊”的地位不同,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和中東從來不曾有一個文明真正獨霸天下,這注定了數千年來“爭霸地中海”成爲這裏不曾改變的旋律。
在文明的起源中,中東走在了前列。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伊拉克的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伊朗的埃蘭文明、土耳其的赫梯文明等在兩河文明的引領下紛紛出現在了中東,而愛琴文明其實是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愛琴海相遇後的次生文明,愛琴文明的繼承者便是古希臘文明。
在這些文明中,也曾出現過“帝國”,比如古埃及的圖特摩斯王朝,圖特摩斯三世將帝國版圖南境推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北境推至西亞的敘利亞地區;又比如亞述帝國曾一度滅了古埃及。
但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的歐洲和中東的特點是文明中心林立,但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是核心。
2、東方和西方對立的開始——希波戰爭
波斯帝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在中東和歐洲的歷史上,兩河和古埃及文明是閃含語族所建,而波斯、希臘、羅馬則是印歐語族。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伊朗建立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人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波斯帝國建立後滅了伊朗的米底王國、兩河地區的新巴比倫王國、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古埃及地區,統一了中東,並將勢力從小亞細亞伸向歐洲。
至此,東方和西方的對立開始出現,東方是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西方則是邦國林立的古希臘文明。
表面來看,波斯帝國銳不可當,無論版圖、人口,古希臘都遠不能與波斯帝國相比,所以古希臘應當遠非波斯帝國的對手纔對。但歷史的發展卻並非如此,波斯帝國數次遠征古希臘卻均以失敗而告終。
希波戰爭,從公元前50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49年,歷經半個世紀的時間,最終以波斯帝國同意退兵,並締結和約承認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獨立,承諾不再入侵古希臘而告終。j
具體的戰爭過程我們不再複述,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希波戰爭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從此中東和歐洲形成了東西方並立共存之勢,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古希臘在戰爭中取勝,避免了滅國,從此古希臘各城邦得以繼續發展,並奠定了日後西方文明的基礎。
而客觀來說,希波戰爭對於諾大的波斯帝國只是局部的邊境之戰,並不足以動搖帝國的根基。
3、第一個黃雀——曇花一現的亞歷山大帝國
希臘和波斯之爭,終結者是馬其頓人。
馬其頓人,位於古希臘城邦的北方,他們是一羣自認是希臘人,當同時又不被希臘城邦所認可的族羣,這一點其實與我國戰國時期的秦國很像。
公元338年,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在比奧提亞與希臘聯軍決戰,以雅典和底比斯爲主的希臘聯軍戰敗,從此希臘城邦被納入馬其頓的版圖。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之後,其子亞歷山大繼位。亞歷山大在穩定了希臘局勢之後,揮師向東,遠征波斯。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與波斯大流士三世決戰於高加米拉,此戰波斯帝國大敗,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過程中被殺,波斯帝國亡。
公元前323年,一場瘧疾奪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性命,帝國從此分裂爲三部分——馬其頓的安提柯王國、波斯的塞琉古王國、埃及的托勒密王國。
亞歷山大帝國驟興驟滅,成爲世界歷史上的一顆耀眼的流星。
4、第二個黃雀——羅馬和帕提亞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遺產
亞歷山大帝國並未成爲波斯~希臘(東西方)之爭的終結者,其分裂之後所謂的“希臘化時期”不過是下一個東西方爭霸的過渡。
希臘化時期,是西方人對亞歷山大帝國分裂至羅馬帝國建立這一時期的稱謂,應當說,希臘文明對羅馬確實有影響,其對小亞細亞甚至埃及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對波斯地區的影響力其實十分有限。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只是軍事上的成功,亞歷山大及其後來的塞琉古王朝都無法消化這一龐大的帝國,其行政制度也是原封不動的照搬波斯,波斯人的信仰、文字和生活習慣絲毫不曾改變。
亞歷山大去世後的第76年,公元前247年,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趁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國相爭之際獨立,這便是帕提亞帝國,我國稱之爲安息帝國。
與此同時,地中海中部的羅馬共和國崛起,並同時與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和地中海東部的馬其頓展開了爭霸戰爭。公元前214~前146年,羅馬通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將整個巴爾幹半島納入了版圖。
羅馬向東,帕提亞向西,壓縮亞歷山大帝國的留下的三大王國,這便是所謂的希臘化時期的國際局勢。
後來,塞琉古王國被帕提亞帝國趕出波斯,龜縮於敘利亞地區,最終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國一樣被羅馬帝國所滅,而波斯依然還是那個波斯。
對於地中海東岸的東西方爭霸,羅馬可以說是希臘的繼承者,而帕提亞則是波斯帝國的繼承者,兜兜轉轉,希臘與波斯的東西之爭,只不過變成了羅馬與帕提亞之爭而已。
5、不是尾聲
希臘和波斯之戰,是東西方之爭的開端,經過亞歷山大帝國的過渡演變爲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爭,但這並非中東和歐洲在地中海東岸的爭霸依然還將繼續。
後來,波斯地區的帕提亞帝國被波斯薩珊王朝取代,羅馬帝國分裂後與波斯爭霸的變成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再後來,阿拉伯帝國崛起,滅了薩珊波斯,並將拜占庭帝國的生存空間壓縮到了最低。
此後,地中海東岸的爭霸變成了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之爭,這一格局至今不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