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才是袁世凯认可的阴谋,他实在是没必要杀之导致更大的反弹──杀了宋教仁,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反对他,袁世凯也不傻,何必多此一举。在得知宋教仁之死后,在京的袁世凯正在吃饭,他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苏洵有言:"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一个真正有志向的贤者,不在乎生死,只关心国家的兴衰。
回望我国的历史长河,有许多这样舍生忘死的贤者,他们满腔的热忱,勇敢地斗争,一心只想让国家强盛起来。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贤者,他曾说:"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假如他不死,可能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可惜他作为一个勇敢的革命先行者,却被别有用心之人刺杀导致身亡。他,便是宋教仁。而究竟又是谁杀了他?
一心热忱,只为革命
宋教仁出生在美丽的湖南桃源,自幼他便聪慧过人,为了培养他,六岁时父母将他送入私塾读书。十七岁时,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而后经过努力考入了武昌普通中学堂。
彼时宋教仁在学堂中接触了许多未接触过的思想,他与吴禄贞、黄兴等倡导革命的青年交好,时常与之谈论时政当局。从那时起,宋教仁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1904年,"华兴会"在湖南长沙成立,主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黄兴为会长,而宋教仁为副会长。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聚集在了一起,立志即使只做一粒火星,也要努力燃烧。
而后宋教仁奔走千里,脚步从日本到上海,建立同盟会,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极力促使革命力量强大起来。
政局变幻,遇刺身亡
时代的风云随时变幻,民国成立之后,国民政府选战大胜,宋教仁政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深受各界人士爱戴。
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积极推广宪政理念,欲产生一个纯粹的政党政治,即由多数党领袖任内阁总理,组成责任内阁,再依法选举总统。
1913年,中国民国国会大选,国民政府大获全胜,宋教仁欲遵循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建内阁。但他却不知,自己的这一理念和行为,使自己早已成了他人权利道路上的绊脚石,欲处之而后快。
在3月20日夜,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想乘车赴京见袁世凯。彼时全国各省正式的参众两议员已经选出,宋教仁则是以国民政府代理党魁的身份入京,如按照当时良好的政治形势,宋教仁必然会成为责任内阁的阁揆。
然而宋教仁的未来都止于那个夜晚,一颗子弹射入他的体内造成重伤,而凶手却逃之夭夭。
抢救一天之后,宋教仁留下遗言便撒手人寰。那一声枪响,打碎了宋教仁的政治梦,也就这样结束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生命。
追查凶手,真相未知
宋教仁的去世令人惋惜,追查凶手刻不容缓,警方排查之后抓住凶手武士英,然后牵扯出一系列官员人马,其中包括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和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
凶手武士英在招供时三改其口,最后更是在狱中中毒身亡,这无疑给这件案子蒙上了一层阴影。宋教仁被害,定是阴谋。而应桂馨也在出狱后在北上寻找袁世凯的路上被谋杀,赵秉钧也在家中突然死亡。
相关人员的死亡事件,使宋教仁案更加扑朔迷离,究竟谁才是幕后真凶?谁在杀人灭口?
宋教仁之死,各界议论纷纷。在得知宋教仁之死后,在京的袁世凯正在吃饭,他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句话无疑是告诉他人,自己早已经预料到了宋教仁的悲剧结局了。
许多人推测是袁世凯为了权谋,暗中派人将宋教仁杀害。众人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宋教仁的政治理念抵触了袁世凯"一人天下"理念,故他无疑是袁的眼中钉肉中刺。
孙中山在得知宋教仁死讯之时正在访日,而后他立刻回国,十分气愤,他也认为是袁世凯下的黑手,甚至说:"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他暗示刺杀,只有武力可解决。"
而黄兴更是悲愤,在悼宋教仁的挽联中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袁世凯,"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袁世凯就真的是凶手吗?近年来关于宋教仁被害案,许多学者又有了新看法,认为袁世凯没必要下手暗杀宋教仁。
根据袁克文回忆,袁世凯曾说过:"我虽不杀遁初,遁初亦因我而见杀,难辩!"也是这份证据显示,让宋教仁来京,陷害他以罪杀之,或让他引咎辞职,无法再控制国会。
这才是袁世凯认可的阴谋,他实在是没必要杀之导致更大的反弹──杀了宋教仁,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反对他,袁世凯也不傻,何必多此一举?
也有人推测说宋教仁死于党派之争,怀疑对象便是孙中山的心腹陈其美。辛亥前,同盟会有两次反孙风潮,而宋教仁都未站在孙中山的这方,由此,陈其美等人有理由对宋教仁心存芥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宋两人理念相反,总是发生争议。而心狠手辣的陈其美作为国民政府中的激进派,很有可能趁着孙中山出国之时痛下杀手。这样既可以稳定地位又可以激发国人反袁心理,由此进行二次反袁革命……
但也有学者反对陈其美杀宋教仁一说,认为并无实际证据,猜测皆是捕风捉影。宋教仁已经去世近百年,关于他被害的真相,众人从未停止过争论。宋教仁无疑是政治的牺牲品。
风云变幻,已过百年,斯人已逝,关于真相还重要吗?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教仁是一位极其勇敢的开拓者,他无愧是革命的先行者,虽壮志未酬,但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不小。
"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宋教仁在临死前这样说道,其顾全大局、大义凛然的精神如鲜花,芬芳百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