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方面,德軍發動堡壘計劃的初衷,還是看中了蘇軍的裝甲部隊剛剛成形,蘇軍不僅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集中了從北到南的裝甲部隊,還將幾個方面軍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庫爾斯克周圍,對於一向擅打運動戰的德軍裝甲優勢來說,這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首先,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信心大增,德軍東線壓力增大。

1943年7月,蘇德戰爭庫爾斯克戰役爆發,讓人意外的是,德軍精心準備的堡壘計劃再次以失敗告終。由於這場戰役事關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命運,戰後在評判失利責任時,包括曼施坦因等一些高級將領都把責任推到德軍統帥頭上。實際狀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信心大增,德軍東線壓力增大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德雙方都在考慮夏季作戰計劃。雖然德軍仍然在參謀經驗和戰術武器方面明顯佔有優勢,但戰線太長補給困難的問題已經完全暴露無遺。

就蘇軍來講,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完全使斯大林放下了一個忐忑的心,不僅莫斯科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證,而且南線戰場也對蘇軍越來越有利,這是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次呈現戰場態勢對蘇軍從防禦轉向進攻的有利局面。


而此時,遠在場外持觀望態度的英美盟軍終於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對蘇軍的勝利刮目相看,他們再也不用擔心對蘇軍的投入會打了水漂,也對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開始用心了。尤其對於美國來說,丘吉爾的頻繁遊說終究沒有蘇軍打一場大勝仗來得實在,虧本的買賣他們是不會做的。

就德軍來講,蘇軍看得到的戰況他們同樣也瞭如指掌。但在德軍統帥看來,他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兩個難題。一方面,蘇德戰場形勢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越來越對德軍不利,自閃擊蘇聯以來,自北向來連續三場戰役都沒達標,列寧格勒由進攻轉圍城,北方集團深陷泥潭;中線佔領莫斯科希望破滅和南線佔領高加索資源的失利,更使巴巴羅薩計劃拋向紙蔞。

另一方面,讓德軍統帥部更擔心的還是盟軍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一旦盟軍的計劃成行,德國就會腹背受敵,德軍不僅要面臨兩線甚至三線作戰,巴巴羅薩計劃不僅要前功盡棄,甚至還要遭到來頂之災。

從這個層面講,斯大林格勒戰役打出了蘇軍的威望,盟軍有了開闢第二戰場的信心;而對德軍來說,東線壓力增大,繼續展開大的進攻戰役難有把握。


其次,1943年的東線戰場,打有打的優勢撤有撤的理由,德軍高參們兩頭爲難

都說堡壘計劃失利是德軍高參們甩鍋給統帥部瞎指揮,實際上這是個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問題,計劃是陸軍總參謀部制定的,拍板卻是德軍統帥。但從庫爾斯克戰役形成過程看,德軍還是捨不得這個機會,這也是個讓德軍高參們兩頭爲難的問題。

說起堡壘計劃的起因,與曼施坦因有重要的關係。一來,曼施坦因升爲南方集羣的總司令後,在1943年春天與蘇軍展開哈爾科夫爭奪,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重新收復了哈爾科夫的控制權,客觀上,使他讓蘇德戰場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前的態勢。

二來,蘇軍從哈爾科夫撤到庫爾斯克突出部,又誘使德軍想重新獲得高加索的資源控制權,這是個兩難的決定。因爲一旦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德軍不僅面臨東西線兩線作戰的問題,還要面臨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的難題。

正是在這種狀態下,曼施坦因纔想到了使用有限進攻的策略來達到消耗蘇軍有生力量的目的。他的計劃是以哈爾科夫爲誘餌,將德軍主力收縮到哈爾科夫以西有利地區,當蘇軍前出到哈爾科夫以西時,由中央集羣和南方集羣南北夾擊,從而達到殲滅蘇軍主力的目的。

但曼施坦因的計劃遭到了統帥部的否決,以蔡茨勒、克魯格爲首的參謀將領們堅持要發動庫爾斯克戰役,而以古德里安和莫德爾爲首的前線將領們卻反對打這場仗,原因就是德軍的裝備和兵力支撐不起。

從這個層面講,真正爲難的卻是德軍統帥,他不僅擔心盟軍在地中海登陸抄他的後路,還擔心庫爾斯克戰役一旦打起,德軍在東線能不能佔到便宜。但他又經不起庫爾斯克突出部蘇軍的誘惑,還不想他一直堅持的不準撤退戰略受到質疑。所以說,他讓曼施坦因參與制定堡壘計劃就是個妥協的產物,這種猶豫不決在堡壘行動打響後才幾天,他緊急叫停,就是直接的證明。

再次,堡壘計劃倉促出爐到草草收場,顯露德軍短板太多日暮黃昏,打不贏輸不起

實際上,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在東線的德軍將領基本上都看清了未來戰場上的走勢,只不過礙於德軍統帥部的餘威,他們投其所好罷了。


一方面,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德軍統帥直接接管了陸軍總司令的攤子。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後,他又解除了一大批前線將領職務,雖然他重新啓用了古德里安,但1943年戰場上的指揮官們,基本都是沒有多少敢出頭露面的了。如果此時曼施坦因不爲他收復哈爾科夫,還真不知道下步仗怎麼打。

另一方面,德軍發動堡壘計劃的初衷,還是看中了蘇軍的裝甲部隊剛剛成形,蘇軍不僅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集中了從北到南的裝甲部隊,還將幾個方面軍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庫爾斯克周圍,對於一向擅打運動戰的德軍裝甲優勢來說,這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德軍自己也發現了發動庫爾斯克戰役有許多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兵力和裝備不足,隨着蘇軍T34坦克的不斷增加,德軍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坦克入列,虎式系列的加入客觀上耽誤了戰役發起時間,這是德軍自己都認可的失誤。

第二個困難還是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牽扯。堡壘行動剛開始,盟軍就在西西里展開了登陸行動,德軍不得不從東線緊急抽兵,這無疑是釜底抽薪。客觀上,這是個兩頭冒尖的困難,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德軍都面臨打不贏和輸不起的壓力。


總結:

蘇德戰爭堡壘行動的失利,雖然飽受爭議,但卻使蘇軍提前展開了大反攻,加速了蘇德戰爭的進程。由於準備倉促又不斷拖延進攻時間,致使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被蘇軍掌握。而戰後曼施坦因等高級將領們都將責任推到德軍統帥身上,試想一下,發動二戰的責任都能承擔,還在乎一場戰役的失利嗎?而對於該不該發動堡壘行動的質疑,是否考慮過這是一場錯誤的時間發起的錯誤行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