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戰戰敗後,在凡爾賽會議上受到了嚴厲的制裁。不過戰敗國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所以眼看着《凡爾賽協議》如果的殘酷,也不得不簽字畫押。

  割地賠款自然不會少,德國辛辛苦苦的在海外搶奪的殖民地也全都丟了,但更重要的是對德國的限制,尤其是軍事方面的限制尤爲嚴重。

  德國陸軍兵員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取消德軍參謀本部。.不得發展空軍。至於海軍不得擁有超過6艘一萬噸位戰列艦,不得擁有潛艇。

  然而就是這樣的殘酷限制,德國僅僅在二十年的時間裏,就將一切都改變了,這是爲什麼呢?

  關於陸軍我們一般看重的是總人數,但對於軍人的服役也是有規定的,軍官的服役年限爲25年,士兵爲12年。這麼做有個好處,那就是德國基本上不可能建立預備役軍官隊伍。

  即便只有10萬,但也只不過是保持最小規模,因爲沒有參謀本部,所以德軍無法制定作戰計劃和大規模軍事演習。

  德國對於這10萬人還是有想法的,這10萬軍隊可是是德國軍隊的精英,全都是萬里挑一,是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

  尤其是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任後,他制定了德軍重新武裝和重振士氣的計劃。使德軍從軍官到列兵的專業技能得到精進,職業素養得到提高。

  在沒有空軍的前提下,德軍甚至用玩具飛機模擬真飛機演練對空射擊,這樣的情況,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可見德軍爲了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雖然德國一定程度上已經打破了凡爾賽的束縛,但是就這麼明目張膽地在國內發展,肯定授人以柄,所以德國還採取了一種模式,那就是和蘇聯合作,爲此德國把很多軍事設施和工廠都搬到了蘇聯。

  一戰後到蘇德戰爭爆發前的20多年,德國和蘇聯進入了蜜月期。這兩國之所以能夠合作,其實也是各取所需罷了。德國受到諸多限制,而蘇聯也不好過,剛剛經歷內戰的蘇聯也不受西方待見,這讓蘇聯很鬱悶,所以兩個不受待見的國家自然走到了一起,抱團取暖。

  而德國和蘇聯的合作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了經濟層面,更多的其實還是軍事。自從蘇德簽訂條約後,蘇聯開始爲德國提供訓練場地、原材料、軍事物資生產基地。

  所以德國的很多軍事產業開始在蘇聯建廠,其中包括了生產軍工飛機的容克斯飛機公司等大型軍工產業。當然了,蘇聯還存在着德國祕密建設的飛行學校以及卡馬裝甲兵學校,用於蘇德雙方軍事人才的培養。

  二戰時期的很多將領,都有在蘇聯祕密培訓過的經歷。

  在希特勒上臺後,公然打破凡爾賽條約的約束後,能夠肯定建立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與之前的德國默默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