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與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如秦、漢等,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國家,而更像是諸侯主的私人財產,諸侯國之內的所有卿大夫、士、平民百姓首先效忠的是諸侯主,而不是周天子,所有的諸侯國共同組建立一個鬆散制國家聯盟,共同以周天子爲名義上的共主。

正因爲戰國時期這種沒有國家觀念的意識,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斷地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流動,只要人才能在某個國家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獲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質財富,這個人才就會效忠哪個諸侯主。

比如吳起,先是以殺妻獲得在魯國效忠的職務,當在魯國因爲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時,白起去了魏國,爲魏國奉獻20多年,後來由於受到同僚的陷害和魏武侯的猜忌,在魏國待不下去時,又去了楚國效忠,吳起並不是不忠,效忠不同的諸侯也只是因爲在原來的諸侯國待不下去了,吳起輾轉多個諸侯主也只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同時獲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物質財富。

同樣的道理,也能放在公孫衍身上,公孫衍是魏國人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這個地方就是戰國時期的河西之地,是秦國東進的戰略要地,是秦、魏兩國爭奪的焦點地區,魏國強大時陰晉屬於魏國,秦國強大時陰晉屬於秦國,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更回沒有歸屬感。

公孫衍之所以來到秦國,是秦國對於外來人才的重視和重用,在一個唯出身論的貴族政治社會中,普通人或者下層社會的人,想要獲得上升的通道,秦國是最好的機會,公孫衍憑藉才能逐漸成爲秦國的大良造,大良造這個官職在秦惠文王之前相當於相國,屬於主管一國軍政大權的高官,公孫衍能做到這個位置憑藉的就是自身的才能,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公孫衍爲秦國做出何等貢獻才被封爲大良造,但在以軍功爵位製爲主的秦國,公孫衍以一個外來人員做到大良造這樣的高官,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能力與貢獻絕對不低。

公孫衍成爲大良造之後爲秦國立下的重大功勞就是率領秦軍奪取他的家鄉陰晉,將陰晉之地併入秦國版圖,並佔據了整個河西之地,而在50多年前,魏國大將吳起以5萬魏武卒在河西大破秦國50萬軍隊,而在8年前,商鞅則率領秦國新軍在河西誘捕魏國公子卬,大敗魏軍。

公孫衍在秦國居高位原本一帆風順,直到另一個魏國人張儀的到來,公孫衍才徹底地失去了他在秦國的高位,也失去了實現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的平臺,張儀比公孫衍能力更強,更加能說會道,因此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寵信,公孫衍則被排斥。

關於公孫衍在秦國被排斥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公孫衍接受了魏國的重金受賄,向秦惠文王提出攻打西南的遊牧民族,而張儀的觀點是繼續攻打魏國,不能讓魏國緩過勁來,因爲魏國是戰國首霸,現在看來,已經很難說得清是公孫衍的觀點正確還是張儀的觀點正確,因爲無法瞭解當時的秦國邊境局勢,而只正在於公孫衍和張儀誰說得更有道理而已。

從後來的情況看,公孫衍五國伐秦時,秦國西邊的義渠趁機攻打秦國,大敗秦軍,差一點就滅亡秦國來看,公孫衍的觀點並不是沒有道理,而當時的魏國正處於魏武侯的統治之下,魏國經過數次齊魏之戰和河西之戰,國力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國君也是一代不如一代,魏國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實力。

所以秦惠文王重用張儀而捨棄公孫衍的原因,在於張儀能力更強,更加能說會道,而不是公孫衍提出了錯誤的戰略計策,公孫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還是稍弱於張儀。

在秦國被排斥後,公孫衍失去一切,包括官職,地位,權力,財富,只能離開秦國,來到魏國,公孫衍在秦國的失勢,如同當年吳起在魏國的失勢一樣,換了誰也知道應該離開,去尋找新的上升機會。

那爲何從公孫衍離開秦國回到魏國之後的時間裏都在與秦國爲敵,都在反秦、抗秦?難道公孫衍是爲了報仇,報復秦國不用他?報復張儀詆譭他嗎?

公孫衍與秦國爲敵,是有報復秦國的心態,報復張儀的仇恨,但更多的是爲了追求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獲得政治地位與物質財富。

不要用道德水準去衡量當時的人物,尤其是公孫衍、張儀這樣的縱橫家,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效忠自己的主公,從而實現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獲得政治地位與物質財富,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但並不能判定公孫衍就是報復心重的小人,要說道德,張儀比公孫衍更差,張儀以秦國相國身份數次出爾反爾戲弄楚懷王於股掌之間,欺騙對於張儀來說如同家常便飯,張儀即使對秦國來說,也是褒貶不一。

公孫衍終身與秦國爲敵還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1、魏國對秦國的國策是敵對關係。

魏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地理上,必然維持與秦國敵對的關係,就算是魏國的前身晉國也是一樣,是封堵秦國東進的主要國家,秦國一旦東進,魏國首當其中,魏國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堵住秦國東進的道路,兩國就得維持敵對關係。

兩國都是敵對關係,公孫衍能對秦國友善嗎?再說了,公孫衍原本就效忠秦國,現在來到新效忠國家魏國還對老東家秦國維持友好的態度,那不是讓魏王起疑心這是否秦國的反間計呢?

公孫衍在魏國爲官,就必然要與秦國打交道,秦魏兩國多戰少和,如果魏國對秦國親善,公孫衍就必須要與張儀和秦惠文王合作,公孫衍和張儀就像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一樣,被原公司開除了,還能與原公司合作嗎?

所以於公於私公孫衍必須對秦國敵視,才能在新東家魏國更好地發展下去,以示自己效忠魏國的忠心。

2、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爲數不多認爲只有東方五國或六國聯合起來才能抵抗秦國的人。

正因爲公孫衍在秦國爲官多年,所以對秦國非常瞭解,離開秦國效忠魏國後,公孫衍同樣認識到秦國的強大,認爲只有東方五國或六國聯合起來才能對付秦國,公孫衍也就成爲合縱的代表人物之一。

合縱就是將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如果東方六國單獨與秦國爭霸,無一例外全部要失敗,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抗秦,這是公孫衍一生的追求的理想,可是合縱的難度遠遠大於連橫的難度,要把五六個有着不同利益訴求點的諸侯國聯合起來,攻打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秦國,是多麼的艱難,而張儀的連橫只需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去挑撥離間就行了,相對來說,連橫容易多了。

說白了,東方六國的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都是各懷鬼胎的,真正的聯合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共同聯合出兵攻秦,恐怕誰也不會真正的賣力又賣命,如同公孫衍在公元前318年組織的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燕國五國伐秦一樣,誰也不賣力打仗,被秦國阻在函谷關不得前進,不過由於義渠部落在西邊攻打秦國,才最終導致了秦國兩線作戰,而全面潰敗,如果東方五國齊心的話,秦國基本上就要滅國了,這次秦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才免去滅亡的命運,這也是歷史上對秦國最有威脅的一次合縱,就發生在公孫衍身上,可見公孫衍也是相當有能力的了。

正是因爲公孫衍意識到東方六國聯合起來才能對抗秦國這個正確的戰略,所以公孫衍終身聯合六國對抗秦國以實現正確政治抱負和理想,也就顯得有可能,同時正是因爲六國合縱攻秦才能產生巨大的震憾效應,讓公孫衍個人的威望更崇高,事實上公孫衍不僅在魏國擔任過相國,也在韓國擔任過相國。

公孫衍所創的合縱比蘇秦早了幾十年,同時合縱抗秦也是戰國時期唯一有效抵禦秦國崛起的政治手段,合縱的失敗並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六國國君的失敗,東方六國國君短淺的目光沒有意識到這是抗秦唯一正確的方法,因而公孫衍終身在反秦和抗秦,很大意義上不是仇恨,而是一種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的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