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後一支多巴胺 來源於最後一支多巴胺

  凌晨三點,城市已經入睡。

  而我,卻還在瀏覽着那些沒有情節只有骨與肉的片子。

  這些看似冰冷的黑白影像,在每一個夜班裏都在像我訴說着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悲痛和無奈。

  最近因爲一個病人消息,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冥冥註定的事情嗎?

  某一天同外科醫生閒聊:“有些病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命中註定,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就是基因。”

  對於我的話,急診外科醫生並沒有符合,淡淡的說了一句:“真有這麼簡單嗎?”

  是的,他說的不錯,每一個病人,每一種疾病,都是我們永遠無法參透的。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去了解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世界上最不要臉的事情就是自吹自擂說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疾病的全部。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都是在曲折中前進,都是由無數個偶然事件組成的必然事件。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這些組成必然事件的偶然事件真的就是“偶然”嗎?

  我們每一次的決定或許都會有許多因素參與其中,每一個因素又充滿着偶然的成分。

  更何況,既然是偶然那麼必定會被某種因素所左右着。

  所以,有時候我甚至懷疑,一個人的命運其實是被設定好的程序,只不過我們並不知道設定者是誰,他的目的是什麼罷了。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一生早就被註定,甚至只是別人筆下衆多的人物之一?

  有人會說:“你作爲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醫生,怎麼會有如此荒誕或者不科學的想法呢?”

  其實我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是不久前的一個病人,讓我至今難以平復自己的內心,也讓我不得不自我安慰自己,或許真的有“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吧。

  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讓我的內心得到一絲寬慰,才能讓我不安的靈魂得到一點慰藉。

  患者是一位65歲的女性,因爲上腹痛三日,加重4小時來到急診。

  自行步入急診室的患者面色蒼白、面容憔悴:“醫生,我的腸炎又犯了,非常痛,給我吊點藥水吧?“

  類似的這種要求在急診經常遇見,雖然大多數患者真的只不過是普通的胃腸炎,但是我並不會輕易去滿足這些看似有理,實則無理的要求。

  腹痛,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症狀,能夠導致腹痛的疾病有很多:除了急性胃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等常見的腹腔臟器病變之外,還有許多全身性疾病甚至致命的疾病也可以只是”腹痛“的表現。

  比如大家時常能夠聽見的急性心肌梗死便可能只是消化道症狀,又比如主動脈夾層,再比如腸繫膜栓塞等等。

  雖然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作爲急性醫生卻必須要考慮到。

  尤其是那些腹痛劇烈、症狀同體徵不相符、育齡期女性、有慢性疾病史、開口便拒絕檢查要求直接輸液的患者,都會讓我萬分小心。

  因爲這些病人都有可能在看似普通的症狀背後隱藏着致命的殺手,不僅容易漏診、誤診,更可能讓患者和醫者一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萬丈深淵。

  最常見的情況便是我們刻意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見新聞:“某某在醫院輸液後死亡”或者“患者只是腹痛,在醫院輸液後竟然死亡!”

  這些悲劇故事的背後都有着不爲人知的故事,更加有着不爲普通人所知道的醫學真理。

  真正因爲藥物過敏或者藥物本身問題而致死的案例其實並不多,反而因爲醫生沒有及時識別出患者腹痛等表面症狀的背後元兇,或者醫生和家屬沒有預料到患者疾病進展的情況常常發生。

  比如,這位65歲的女性患者,雖然她自稱爲腸炎,但是事情的實情要遠比腸炎更加危重致命!

  我認真的對這位65歲的女性腹痛患者進行了體格檢查,但是腹部查體根本沒有任何明顯的陽性體徵。

  全腹部平軟,沒有壓痛和反跳痛,墨菲氏徵陰性、麥氏點壓痛陰性、雙腎區叩擊痛陰性、雙上肢血壓正常.......

  心電圖、血常規、糞便常規、澱粉酶等等檢查也完全在正常範圍之內.....

  但是,患者始終描述劍突下疼痛不適。

  會不會是消化性潰瘍?

  會不會是早期急性胰腺炎?

  會不會是急性心肌梗死?

  “醫生,我就是腸炎,快給我開點藥吧?我家裏老頭子躺在牀上不能動。”患者催促着讓我開點藥給她的原因原來是她的丈夫因爲中風而癱瘓在牀。

  但是,我知道導致患者腹痛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腸炎,不僅因爲患者沒有腹瀉的症狀,而且腹痛的部位固定在上腹部。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患者終於願意花一點時間去完善腹部CT,但是CT最終的結果讓我驚掉了下巴,因爲腹部CT上的影像表現,是一個大大的腹主動脈瘤!

  下圖中紅色圈中的便是兇險異常的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其實和主動脈夾層是有一些區別的:

  主動脈夾層通俗的說就是因爲主動脈硬化等各種原因導致主動脈出現破口,血液不斷的流進血管的兩層膜之間,隨着血流量的增多,會逐漸形成一個類似瘤一樣的腫塊,並且因爲剪切力而逐漸撕脫。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非常高,即使是及時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而腹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中層的退行性改變,繼而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通常直徑增大50%以上定義爲動脈瘤,這種病老年男性多於女性,同樣是風險很大的疾病,如果破裂幾乎是“必死無疑”!

  導致患者持續腹痛的罪魁禍首終於明確了,雖然我小心翼翼,但患者卻並不重視,依舊堅持:“先給我開點藥,明天再說。”

  或許,患者並不能明白自身病情的嚴重性,甚至認爲是醫生在“嚇唬”自己。

  但是我知道患者隨時隨地會因爲腹主動脈瘤破裂而死亡,這種意外甚至就會在下一秒發生。

  患者現在需要做的應該是及早住院,通過手術或者介入手術的方法,穩定病情,降低風險。

  因爲對於女性來說如果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4.5釐米就要考慮手術治療,更何況患者已經存在腹痛的症狀!

  可是,任憑我如何勸說,患者依舊堅持認爲自己幾十年來都沒有病,不可能突然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她說:“我要是住院了,家裏躺着的老頭子怎麼辦?”。

  我非常想告訴她:“如果你因此而死了,他又怎麼辦呢?”。

  但是,話到嘴邊卻又被我嚥了回來。

  並不是因爲我害怕死亡這兩個字會刺激到患者,而是因爲我知道並非患者不願治療,而是還有太多的牽掛。

  “要是你病倒了,他不是要更受苦了嗎?”我希望患者能明白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她並不是爲自己活着,還要爲丈夫活着。

  聽我我的話後,患者的回答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了:“醫生誒,看病是要錢的,我回去同孩子們商量一下吧”。

  人,誰不是卑微的生,艱難的活?

  無論是衣着光鮮者還是衣衫襤褸者,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會有身不由己的牽絆,誰都會有不能放下的重擔。

  面對這位患者,我內心竟突生一種無力之感,就像用盡全身力氣卻打在了空氣中一般。

  因爲我已經預見了她的結局,如果不盡早住院處理,很可能會死在輸液過程中,很可能會死在回家的公交車上,也可能會莫名其妙的死在睡夢之中。

  既然患者如此“固執”,我只好打通了子女的電話。

  聽我介紹完病情後,子女的卻淡淡的說:“現在家裏有事,沒有時間,明天一大早我就帶她過去再看看。”

  “這個很可能會破裂的,一旦破裂就必死無疑了,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我繼續“恐嚇”着家屬,希望能夠說服他們。

  最終家屬給出的答覆便是:最快也要明天才能決定。

  除了再三叮囑之外,作爲醫者,我竟然無能爲力,只能空餘嘆息了。

  前天我偶然從另外一家醫院的同行口中得知了這個患者的消息。

  原來在我同患者分手後的第二天,她因爲腹痛不緩解便在子女的帶領下去了其他醫院,醫生同樣要求他住院治療。

  可就在醫生向她解釋病情的時候,患者突發腹痛加劇,很快進入休克,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這位同行只用間短的幾句話便描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故事,便宣告了一條生命的終結。

  其實患者的悲劇早在醫生的意料之中,因爲如此之大的腹主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的話等同於必死無疑!

  而患者的最終結局,其實也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當初發現高血壓後能夠正確及時治療,如果發現腹主動脈瘤之後能夠儘早住院治療,如果在剛開始出現腹痛的時候及時就醫,如果沒有固執的認爲自己不可能生病,如果子女能夠重視的話,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果呢?

  沒有人能夠說的清楚,也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從患病到死亡的過程中自己竟然會犯下如此之多的錯誤。

  當然,世界上從來沒有後悔藥可以買。

  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如果的話,也註定是帶着血淋淋教訓的。

  就像趙大膽說的那樣:“錯過的都註定要成爲歷史,逝去的都註定要成爲故事。”

  只不過當我們自己身在故事之中時,沒有發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偶然的決定,其實都會在若干年後以一個必然結果的形式反饋給我們自己。

  是患者自己沒有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嗎?

  是患者和家屬不懂的醫生說的這些道理嗎?

  治病救人,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醫學問題。

  醫學,或許可以治病,卻從來未曾救過人。

  只是,該明白這些道理的人一直在沉睡着。

  也許,我們可以做的更多一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