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社區裏的老人們偶爾聚在一起刺繡嘮家常,卻在一次社區議事會上被選爲了軍民共建活動的活動載體。據當時的社區書記王爲忠回憶,在一個月內,老人們主動聚在一起,不緊不慢地爲共建部隊官兵編織了近百雙十字繡鞋墊,不僅讓當時的社區所有人感到驚訝,也讓街道工作人員驚豔,原來老人們還可以產生這麼大的能量。

河南街道歷來重視街道社區的品牌建設,爲了讓這個寶貴的探索經驗得以發揚光大,2013年藉着社區搬遷至新場所的機會,永盛社區在辦公場所內搭建了一個70平方米的工作間,以此爲陣地,組織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羣體普遍開展羣衆十字繡活動,陣地名字起爲“創意坊”。

“創意坊“正式啓用的當天就有近百件羣衆的刺繡作品入駐了進來,羣衆們看到了該活動室的好處,便常常過來進行文化娛樂活動,從此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經過五年的精心耕耘,“創意坊”已經成爲河南街道永盛社區的一個標誌性文化品牌。活動室除了十字繡、鉤織毛線製品以外,還陸續設置了滿族特色剪紙、布藝、陶藝、鋁藝、十字繡、絹花、皁花10餘種課程,以滿足居民羣衆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需求。

依託“創意坊”開展的殘疾人手工製作課程已爲500餘名殘疾人羣體開課(在全市範圍內培訓各族中小學生、居民、軍警達五千人次),累計創收四萬餘元。

肢體三級殘的張廣浩收益最大,依靠布藝製作年收入可達萬元,她的九件手工藝品與金香美的5件作品在省殘聯的殘疾人作品展示展銷會獲得好評,展會上哈達門鄉平安村的聾啞人孟凡菊、身殘志堅的蓋娜(用腳剪紙)的剪紙作品也得到了普遍的讚譽。“創意坊”幫殘疾人緩解了生活壓力,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了自信,讓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和工作。”河南街道黨工委書記崔巍說道。

在此期間,以“創意坊”爲支撐的軍民共建活動也持續開展。在社區的感染下,琿春武警中隊的官兵已經把剪紙作爲支隊“一隊一品”活動的重要載體,並以此參加省武警總隊的展示時獲得了二等獎。琿春邊防檢查站監護中隊的榮譽室裏一直保留着四年前 “創意坊”用易拉罐製作的《國門邊檢大樓》和對聯《祖國在我心中 我在祖國懷抱》。

除此之外,“創意坊”這個品牌還走進了市區學校和外國人的心中。特殊學校和琿春第五中學(朝鮮族)、第一實驗小學(朝鮮族),三中、四中。市第二實驗小學。市裏還在“創意坊”掛名青少年手工製作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活動室進行手工課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更成爲民族團結和國際友好的橋樑和紐帶。每年的端午節,社區邀請俄羅斯友人走進 “創意坊”,手把手的教滿族剪紙,一起喫糉子,增進鄰里關係,俄羅斯人也根據自己喜好購買紀念品帶回國內,小小的“創意坊”儼然成爲了國際友人學習中國民族文化的驛站。

永盛社區 “創意坊”爲百姓創造了一個民族團結有愛,鄰里互助互愛,促進軍地融合的溫馨氛圍,增強了百姓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爲拉近黨和羣衆的血肉關係,推動琿春幸福社區建設提供了“永盛模式”。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卜麗峯 李林

編輯:琳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