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作爲一個政治組織的名稱,最早誕生在上海的老漁陽裏2號。”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生趙雪舟致力研究一個人們不太熟知的歷史人物——俞秀松,在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師大教授蘇智良的指導下,近日終於完成了對這位早期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關鍵創始人之一的年輕革命者足跡的完整追憶,爲五四青年節獻上了一份厚禮。

圖說:俞秀松

曾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優秀志願者稱號的趙雪舟是位90後。他說:“作爲一名當代的青年學者,有責任去了解、認識我們革命前輩的青春歲月,從而更好地去完成他們未盡的青春夢想。通過研究俞秀松,我越發覺得無論哪一個時代,年輕人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心總是相通的。”

趙雪舟着重研究的是俞秀松的教育經歷和其在上海創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經歷,通過對俞秀松書信、日記的研究,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年輕人形象呈現了出來,還原了他作爲一名普通青年學生因時代浪潮的推動而不斷進步,最終成長爲黨的創始人之一的奮鬥歷程。趙雪舟說,俞秀松在我黨創建初期起到了許多獨特作用,有些甚至鮮爲人知。1920年4月,維經斯基攜夫人庫茲涅佐娃和楊明齋等人來到中國,陳望道翻譯完的《共產黨宣言》,就是由俞秀松交給陳獨秀校對的。5月,陳獨秀髮起組建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6月,陳獨秀、俞秀松、李漢俊、施存統、陳公培5人在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南昌路100弄2號)《新青年》編輯部開會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暫定名稱“社會共產黨”,標誌着中國共產黨最早黨組織的產生。8月,陳獨秀致信李大釗商討黨的名稱,最終定名“共產黨”,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後,爲培養青年幹部和發展後備力量,亟需吸納大批年輕骨幹,同時,很多進步青年也正在積極尋找嶄新的發展方向,不少人正是慕名《新青年》《星期評論》等刊物而前往拜訪求教的。五四運動之後,青年學生的力量已經不可小覷,但又基本上是依靠熱情在行事,沒有一個最直接的青年組織。1920年夏,陳獨秀指派俞秀松負責籌建青年政治組織。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團機關設在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裏6號(淮海中路567弄6號),俞秀松任書記,建團一個月內團員就發展到30人。到1921年上半年,上海的團員已發展到200多人,黨的許多活動也是以青年團的名義進行。

“俞秀松生於1899年,卒於1939年,也可算是那個時代的90後吧。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爲中國革命,特別是爲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貢獻。”趙雪舟說,在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編著的《青年共產國際與中國青年運動》裏,把俞秀松稱爲“中國青年團中最好的一個”,這真的是名副其實。成長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將俞秀松等前輩開創的五四精神傳遞下去,這正是他選擇研究這位“低調”已久的青年革命領袖的初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