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陳獨秀與張作霖都沒有忘記過他的栽培,張作霖發達後,陳衍庶的一個侄子前往奉天,張作霖聽說是陳衍庶的侄子,立刻熱情迎接,併爲此人安排了個好職位,而陳衍庶身故後,他的續絃夫人謝氏一直與陳獨秀往來密切,抗戰期間,還由陳獨秀接到重慶江津的隱居地養老送終。後來,他還續絃結婚,娶了一位大家閨秀謝氏當夫人,此時陳獨秀在北大教書,成爲“五四總司令”,社會活動十分活躍,幾乎天天見諸報章,陳衍庶卻與嗣子並無來往,“東北王”張作霖在關內打直奉戰爭,陳衍庶也漠不關心,從不與義子通音訊。

大革命失敗後,陳獨秀的兩個兒子被蔣介石抓捕殺害,他痛失愛子,與蔣介石誓不兩立。

1932年,陳獨秀被捕入獄,起初被判死刑,後來在宋慶齡等人的奔走下,以“危害民國罪”改判13年有期徒刑,蔣介石示意他寫一紙悔過書即可出獄,當時南京政府的國防部長何應欽、北大校長蔣夢麟、鐵道部長顧孟餘等人陸續前來說降,而陳獨秀予以堅拒,寧可把牢底坐穿。

陳獨秀

1936年底,爲讓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等人策劃了西安事變,人在獄中的陳獨秀獲知消息後,激動地稱讚張學良“爲陳家報仇雪恨,乃民主之救星”。

原來,陳獨秀與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曾有着同一位義父陳衍庶。

他們倆在東北曾同受陳衍庶教誨,既是義兄弟,又有同窗之誼,不過,陳獨秀與張作霖後來走的是兩條路,而陳衍庶晚年獨居北京,與義子張作霖和嗣子陳獨秀幾乎都沒有往來。

張作霖

但陳獨秀與張作霖都沒有忘記過他的栽培,張作霖發達後,陳衍庶的一個侄子前往奉天,張作霖聽說是陳衍庶的侄子,立刻熱情迎接,併爲此人安排了個好職位,而陳衍庶身故後,他的續絃夫人謝氏一直與陳獨秀往來密切,抗戰期間,還由陳獨秀接到重慶江津的隱居地養老送終。

陳衍庶從血緣上說,是陳獨秀的親叔父,他的一生也是頗爲傳奇的。

1、任官東北,在日俄戰爭期間成爲鉅富

陳獨秀的父親叫陳衍中,是陳衍庶的大哥,兩人的父親陳章旭書法與文字功夫很深,但科舉不利,陳衍中比陳衍庶大好幾歲,常帶着弟弟一起讀書,陳衍庶科場的運氣好,1875年就高中了舉人,陳衍中卻一直是個秀才。

1881年,陳獨秀兩歲的時候,陳衍中病故,留下三個兒子在安慶府懷寧縣老家,由陳章旭這個“白鬍爹爹”教導,而陳衍庶則在山東任知縣,因治理黃河有功,他被保舉到直隸當官,後來又調往奉天辦理文案,署奉天軍糧同知,歷任懷德、柳河知縣,雖然科第運不錯,但他一直沒有子嗣,娶了三房夫人,也沒生下一兒半女。

陳獨秀

1896年,陳獨秀在安慶參加秀才考試,高中第一名,膝下無子的陳衍庶聞訊大喜,特地返回老家,在陳家祠堂裏舉辦了隆重的過繼手續,將陳獨秀認在自己名下爲嗣子,並寫入了家譜。此後,陳衍庶又將陳獨秀帶到東北去幫辦文案,1901年,陳衍庶出任新民府知府,從此開始發跡。

張作霖1875年出生於奉天海城縣的小窪村,比陳獨秀大三歲,13歲時,其父張有財被賭徒打死,張作霖與二哥去報仇時,開槍出了人命,後逃往營口,19歲曾投清軍營中,短暫當過兵,1896年,21歲的張作霖成爲土匪。

1902年,陳衍庶帶兵在新民一帶剿撫,將張作霖等馬匪團團圍困起來,由於張作霖爲人“盜亦有道”,曾在北鎮縣、趙家廟一帶率保險隊維持過當地治安,陳衍庶頗爲欣賞他的幹才,就沒有極力清剿,而是把張作霖給招安了,並任命“小個子”張作霖爲貼身保鏢,後又提拔他擔任新民府的馬隊管帶。

張作霖

張作霖見陳衍庶待人和氣寬厚,平常手不釋卷,還常教侄子讀書、做人的道理,心裏好生羨慕,就有心與陳衍庶結爲父子,而陳衍庶已經過繼了陳獨秀爲嗣子,與陳獨秀有血緣關係,因此只答應收張作霖爲義子,有空時,就一同指點他與陳獨秀爲官讀書的道理。

陳衍庶雖沒有親生兒子,收下的嗣子和義子卻都很出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大量商販從陳衍庶轄地新民府路過,販賣戰馬獲得暴利,陳衍庶則通過“牲口稅”發了一筆橫財。

此後,他在遼寧彰武縣和老家安徽貴池一帶買了大量田地,由於他畢竟具有文人性格,非常喜歡古玩,因此又託人在北京琉璃廠辦了一家叫“崇古堂”的古董鋪,由掌櫃張鴻瑞代爲經營。

“崇古堂”共存在了52年,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時,才由陳獨秀三兒子陳松年簽字,交給了國家。

2、嗣子成爲新文化運動先驅,義子成“東北王”,萬貫家產無人繼承

陳衍庶積累了大量財富與田產後,就離開了官場,回到老家懷寧住了一段日子,不久夫人去世,他身邊只剩陳獨秀這個兒子。

他本指望陳獨秀能助他一臂之力,幫他打理家產、爲他養老,而滿腔熱血、一心救國圖存的陳獨秀卻根本不在意這萬貫家產,而是到處東奔西走,走上了革命道路,陳獨秀曾五次東渡日本求學和避難,都不肯接受嗣父的金錢援助,甚至也不向嗣父做任何彙報和請示,一直獨來獨往,令陳衍庶的老境很是落寞。

陳衍庶在東北的舊部,不少人跟着張作霖在開始闖蕩,後來成爲奉系的軍官,張作霖起家的班底都是新民府陳衍庶的人馬,因此,一開始曾被叫作“陳家軍”。張作霖在瀋陽勢力雄厚之後,陳衍庶還讓人在瀋陽開了家“崇古堂”分號,也深得張作霖關照。

中爲張作霖

陳獨秀參加革命後,在外從不提起自己官運亨通、身家雄厚的嗣父,即使在《實庵自傳》中也隻字未提,他寧願過着窮困的“寒士”生活,表明自己的階級立場。

事實上,陳獨秀不僅有陳衍庶關內關外的幾千畝良田和多處京津的大宅、商鋪可繼承,其岳父、安慶副將高登科也是安慶有名的大戶,名下四千多畝田產,高登科只有兩個女兒高曉嵐和高君曼,姐妹倆先後都嫁給了陳獨秀爲妻,如果陳獨秀心裏沒有社會變革、振興國家的強國夢,他完全可以守着這筆家業,過上富足安定的一生。

陳獨秀與高君曼的自由戀愛受家人阻撓,因此與嗣父關係不和,也早早聲明放棄了陳、高兩家的家產,對家業興衰毫不關心。

而陳衍庶看到陳獨秀四處奔波革命,屢遭當局通緝,甚至連累到家族,導致懷寧老家被安徽督軍查抄,也是深感頭疼。一次,陳衍庶在做生意時因合同糾紛損失慘重,索性變賣田產,前往北京琉璃廠崇古堂安靜雅緻的後院裏安度晚年,由張掌櫃和夥計們陪伴,過着看看書畫、喝茶聽戲、與世無爭的悠閒生活。

後來,他還續絃結婚,娶了一位大家閨秀謝氏當夫人,此時陳獨秀在北大教書,成爲“五四總司令”,社會活動十分活躍,幾乎天天見諸報章,陳衍庶卻與嗣子並無來往,“東北王”張作霖在關內打直奉戰爭,陳衍庶也漠不關心,從不與義子通音訊。

《新青年》編輯部會議,中爲陳獨秀

這兩個“兒子”的道路與他想象的差別很大,他們的人生追求也不符合這位前清官員內心的價值觀。所以,雖然兩個“兒子”都名滿天下,甚至權傾一時,陳衍庶也沒產生多少自豪感和成就感。

1926年,陳衍庶去世,所有財產、古玩書畫,北京、瀋陽的兩個崇古齋,都歸夫人謝氏繼承。

1927年,打贏直奉戰爭的張作霖帶奉系部隊進入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爲國家最高統治者,也是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當政者。

張作霖入京後,下令絞殺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陳獨秀託張學良說情,卻未獲張作霖答應,二人從此水火不容。

張作霖和兒子們

張學良與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來往密切,一度還想通過他們介紹,加入共產黨。

1927年,白色恐怖中,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在上海被捕,被蔣介石下令處決,1928年,陳獨秀的次子陳喬年前往上海主持地下工作,也被蔣介石殺害。

陳獨秀悲痛異常,流落上海貧民窟,租住一間陋室,隱姓瞞名,賣字爲生,最窮困時,他只有一件汗衫可穿,每天喫兩頓粥餬口,不願和任何勢力合作。

1932年,陳獨秀被捕入獄,謝氏得知消息後,趕緊派人去探望,而陳獨秀對待謝氏一直很敬重,在書信中尊稱她爲母親。

1936年底,張學良在西安兵諫,衝突中,東北軍槍殺蔣介石侄子兼侍衛長蔣孝先、國民黨中宣委主任邵元衝等大批隨從,還險些打死蔣介石,張學良的兵諫內容爲“改組政府,容納黨派;停止內戰,共同救國;釋放愛國領袖、政治犯。”

身爲政治犯的陳獨秀因此得以從南京老虎橋監獄被釋放出來,他高度讚揚張學良“爲陳家報仇雪恨,乃民主之救星”。

1937年,陳獨秀出獄後,與蔣介石誓不兩立,他公開發文表明態度,拒絕了國民黨政府請他出任勞動部長的邀請及十萬大洋的重金誘惑,前往重慶江津鄉間居住,謝氏夫人有意從北京前來投奔嗣子,於是陳獨秀將謝氏接到江津共同生活,母子相稱,十分孝敬。

陳獨秀江津故居

此時,陳獨秀身無分文,與妻子潘蘭珍以務農爲生,過着貧病交加的生活,入不敷出,北京崇古堂的張掌櫃及大弟子,常輾轉託人寄生活費給他們,直到幾年後陳獨秀與謝氏陸續離世。

對萬貫家產棄如敝屣,卻一心追求爲勞苦大衆謀福利的道路,對貧苦生活甘之如飴,陳獨秀的精神境界,是不同凡響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