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了增加武器的的威力,会对武器进行“附魔”,也就是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淬毒”。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箭弩和近战武器的攻击范围和威力有限,不能有效的解决敌方的有生力量。

因此那时的人会在冷兵器锻造的过程中,将武器放入毒液中淬火,这样在刀刃刺伤皮肤的同时也能将毒素带入人体,这样敌人即使没受到致命伤也会因为毒素发作而死去。

其实除了这种方式更常见的是在武器上直接涂抹有毒物质。古代士兵作战前常会将箭矢浸泡在金汁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敌人一旦被这种箭射中,很容易因为伤口感染死去

古代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金汁这种“化学武器”毒剂通常都来源于自然界中,比如箭毒蛙、蝎子和毒蛇的毒液。但是由于动物毒素获取起来比较困难,数量有限,时长一长还容易失效。 所以用的更多的还是植物类毒素,这类毒素相比动物毒素较易获取,可同样也存在数量有限,不易保存等缺点。

那么现在的子弹可以“淬毒”吗?答案是可以,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应用呢?

其实近代历史中在对子弹进行“淬毒”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民国政治家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遭刺,杀手武士英拿勃朗宁左轮手枪将其杀害,据说射入宋教仁体内的弹头上涂有剧毒的马钱子碱,这也导致他在接受急救后仍然因肾脏衰竭死亡。

美苏冷战时各种间谍武器,间谍武器为了便于隐藏不管是枪身和子弹都设计的很小,因此为了提高刺杀的成功率,往往会在弹头上涂上剧毒的物质。 比较经典的是保加利亚情报部门刺杀马尔科夫时使用的雨伞枪,这种枪射出的小圆形子弹内装蓖麻毒素,马尔科夫脚背被子弹射中后4天便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英国情报部分暗杀海德里希可以说是二战中特工使用毒素武器最成功的案例了。为了达到暗杀的绝对成功,在刺杀海德里希时使用了装有肉毒杆菌毒素的英制反坦克手榴弹。海德里希当时被手榴弹炸得很狼狈,但是他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手术也很成功,可是几天后还是死于了伤口感染。

“淬毒”的子弹这么好用为什么不用?

在现代战争中,子弹作为最普通的作战物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所有子弹都采用进行“淬毒”加工的话,会增高子弹的制造、运输和维护成本。

电视剧很容易误导大家,我们经常能看到剧中有人身中数枪,依然活蹦乱跳,甚至最后还能绝地反击。这种情况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步枪子弹威力其实很大,不管是大口径子弹造成的贯穿伤还是小口径子弹窜入身体乱蹦,即使没断胳膊短腿也非常难治疗。中弹后会形成撕裂伤同时伴随着大失血、伤口感染等。在战场上使用“淬毒”的子弹,就相当于继续伤害一个丧失抵抗力的俘虏。

除此之外,相比战死的士兵,伤兵更消耗敌人的资源,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确实如此。士兵受伤后需要将其带至安全的地方进行治疗,这期间就有可能搭上营救人员的小命,所以说伤兵不仅增加敌人的负担,更打击敌人士气。

如果将弹头淬毒还要考虑己方士兵的安全问题,士兵与这种弹药长期接触,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对自己造成危险。最致命的是在射击的时候枪管温上升的很快很高,带有毒素的弹头在高温的作用下的可能会散失,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古代时候给刀箭“淬毒”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附魔”方式,直到现在间谍活动中依然存在这类武器。但是对于现代大规模战争,使用淬了毒的子弹实属多此一举,不仅烧钱,还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