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诸圣节的俗称,在这个深秋的季节,我们请粉丝超多的钱翰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万圣节吧!

聊聊万圣节

钱翰

有学生请我聊聊万圣节的事,可能是因为我有在法国生活的经验。不过,回想起来,当年在国外生活的时候,对于万圣节并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只是,确实有孩子们叽叽喳喳来敲门,拿着扫帚,穿着斗篷,戴着面具,把我吓了一跳。我忘了事先准备糖果,后来终于找到了一点给他们。他们也不嫌少,笑容满面去敲另一家的门。糖果在法语里是bonbon,也就是两个“好”(bon)叠加起来构成的词,所以拿了糖果就是“好好”,真是符合孩子们的乐趣。圣诞节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听说不少私立的幼儿园都在组织孩子们搞什么化妆舞会,不知道他们玩些什么名堂,如果也像外国孩子一样敲门要糖果,会把老人家吓着吧。

Happy Halloween!

西方的大部分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万圣节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天主教的节日,除了一些路德教派的教堂,很多虔诚的新教徒是不过这个节日的。最初这个节日不是在秋末冬初的11月1日,而是在春天。公元4世纪的时候开始,基督教会在圣灵降临节(复活节之后的第七个星期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了纪念牺牲的圣徒而有了这个节日,因此称之为万圣,字面的意思就是所有圣人的节日。罗马的万神殿被改造为圣殿,610年5月13日正式完工,教皇Boniface四世为了纪念埋葬在这个圣殿中的所有牺牲的圣徒,把万圣节定于5月13日。这个节日改到11月1日,可能是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格里高利三世在这一天为罗马的圣彼得教堂的开放举行宗教仪式,而这个教堂是献给基督教牺牲者的。然而,当时这个节日还不是基督教世界的普遍节日,只是罗马地区的节日。直到835年,格里高利四世才规定所有的基督教教区都要庆祝这个节日。

你知道万圣节的由来吗

不过万圣节的习俗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即爱尔兰。凯尔特人在信奉基督教之前就有源自史前的萨冕节(Samain),也被称为哈洛温(Halloween)节,今天一般翻译为万圣夜,这个来源与基督教不同,是迎接新年的节日,同时也是两个世界转换的时节,也就是向另一个世界(鬼魂的世界)开启的时节。换句话说,这个节日类似于中国的鬼节——中元节。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这说明了人不情愿离开世界,想永远活在世上,也因此才会有这类思想以及其他宗教里所谓的轮回说)。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当时的祭司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索取食物,如果哪家拒绝给予,就会遭受其诅咒,这演变成了今天”不给糖就捣蛋“的习俗。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实际上,在正统的基督教徒看来,今天万圣节的各种娱乐花哨,包括小孩子要糖果的游戏,都是异教徒的遗存,有损于正统。

中国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合二为一,而凯尔特人的鬼节与万圣节合二为一。这个世界是不是有鬼,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在一生中,总是不断忧伤地看着身边的亲人、熟人或者陌生人离开这个世界,而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终将进入另一个世界。

先吃点糖吧,好好吃。

感谢供稿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钱翰教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