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諸聖節的俗稱,在這個深秋的季節,我們請粉絲超多的錢翰老師和我們一起聊聊萬聖節吧!

聊聊萬聖節

錢翰

有學生請我聊聊萬聖節的事,可能是因爲我有在法國生活的經驗。不過,回想起來,當年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對於萬聖節並沒有什麼很深的印象。只是,確實有孩子們嘰嘰喳喳來敲門,拿着掃帚,穿着斗篷,戴着面具,把我嚇了一跳。我忘了事先準備糖果,後來終於找到了一點給他們。他們也不嫌少,笑容滿面去敲另一家的門。糖果在法語裏是bonbon,也就是兩個“好”(bon)疊加起來構成的詞,所以拿了糖果就是“好好”,真是符合孩子們的樂趣。聖誕節從上世紀末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聽說不少私立的幼兒園都在組織孩子們搞什麼化妝舞會,不知道他們玩些什麼名堂,如果也像外國孩子一樣敲門要糖果,會把老人家嚇着吧。

Happy Halloween!

西方的大部分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萬聖節也不例外,它是一個天主教的節日,除了一些路德教派的教堂,很多虔誠的新教徒是不過這個節日的。最初這個節日不是在秋末冬初的11月1日,而是在春天。公元4世紀的時候開始,基督教會在聖靈降臨節(復活節之後的第七個星期天)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爲了紀念犧牲的聖徒而有了這個節日,因此稱之爲萬聖,字面的意思就是所有聖人的節日。羅馬的萬神殿被改造爲聖殿,610年5月13日正式完工,教皇Boniface四世爲了紀念埋葬在這個聖殿中的所有犧牲的聖徒,把萬聖節定於5月13日。這個節日改到11月1日,可能是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格里高利三世在這一天爲羅馬的聖彼得教堂的開放舉行宗教儀式,而這個教堂是獻給基督教犧牲者的。然而,當時這個節日還不是基督教世界的普遍節日,只是羅馬地區的節日。直到835年,格里高利四世才規定所有的基督教教區都要慶祝這個節日。

你知道萬聖節的由來嗎

不過萬聖節的習俗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即愛爾蘭。凱爾特人在信奉基督教之前就有源自史前的薩冕節(Samain),也被稱爲哈洛溫(Halloween)節,今天一般翻譯爲萬聖夜,這個來源與基督教不同,是迎接新年的節日,同時也是兩個世界轉換的時節,也就是向另一個世界(鬼魂的世界)開啓的時節。換句話說,這個節日類似於中國的鬼節——中元節。他們認爲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這說明了人不情願離開世界,想永遠活在世上,也因此纔會有這類思想以及其他宗教裏所謂的輪迴說)。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當時的祭司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索取食物,如果哪家拒絕給予,就會遭受其詛咒,這演變成了今天”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實際上,在正統的基督教徒看來,今天萬聖節的各種娛樂花哨,包括小孩子要糖果的遊戲,都是異教徒的遺存,有損於正統。

中國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合二爲一,而凱爾特人的鬼節與萬聖節合二爲一。這個世界是不是有鬼,我們不知道,但是人在一生中,總是不斷憂傷地看着身邊的親人、熟人或者陌生人離開這個世界,而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終將進入另一個世界。

先喫點糖吧,好好喫。

感謝供稿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錢翰教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