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李舒瑜)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城”,深圳的轉型發展離不開對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的保護。作爲支撐我市科技創新環境的兩項重要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實施情況如何?市人大常委會展開了爲期三個月的執法檢查,並於近日出臺執法檢查報告。根據報告,我市擬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讓“知產”變“資產”。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這兩項法規都是近兩年來實施的新法,相互關聯,有力地推動了深圳科技創新發展。

數字最有說服力。我市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9230.85億元,增長11.26%,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700家,累計超過1.7萬家,在全國位居第二。自主創新平臺加快建立,去年新增各類創新載體381家,累計建成各類創新載體2260家,其中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11家。近期,我市獲批建設國家第四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化深港協同創新是近年來深圳科技創新的突出特點。我市擴大“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實現科研資金過港,催生出固高、貝特瑞等行業龍頭企業。6所香港院校累計在深聯合培養各類人才9808名,在深設立科研機構64家,孵化企業156家。在全球佈局十大海外創新中心,接洽科技項目2000餘項,孵化海外項目200餘個,構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生態圈。

啓動知識產權技術調查官制度

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的關鍵。去年是《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實施第一年,市市場監管系統共查辦知識產權違法案件1608件,比2018年增長31%,罰沒款5150萬元。

知識產權案件涉及大量的專業術語,很多專利技術還處在尖端前沿,對辦案人員而言存在很大困難。今年,我市創新啓動行政執法技術調查官制度,引入專業技術人才提高辦案效率。目前,技術調查官遴選標準、配備方案和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文本正在起草當中。

我市還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知識產權自律建設,在不同行業領域建成76家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爲超過10萬家企業提供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服務。

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

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充分發揮金融資本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執法檢查報告提出,拓寬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證券化相關制度,推動企業作爲原始權益人在證券交易場所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

根據現行政策法規,“知產”變“資產”尚存評估難、配套弱等問題。此次執法檢查提出的建議迅速落實到立法當中,正在制定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草案)》擬率先建立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知識產權資本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一系列制度,推進以知識產權運營未來收益權爲底層資產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