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女人一生大約經歷450次月經。如果把每次月經結束後的7天稱爲黃金“變身期”,也就是說,一個女人一生中大約只有450個黃金7天,相當於450次“變身”機會。

  20歲時,只剩370次;

  30歲時,只剩240次;

  40歲時,只剩110次;

  50歲時,幾乎沒有機會了!

  那麼,現在的你,還剩下多少次機會?

  一、爲什麼經後7天是黃金“變身期”?

  1、從傳統醫學角度來說

  經後7天是增加陽性能量的關鍵7天。什麼是陽性能量?就是自我發熱的能量,自我愉悅的能量,也是邪氣不近身、提升身體正氣的能量。

  《易經》講“七日來複”,一陽來複就是七天。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也認爲:七天是一陽來複的週期,經後7天身體應該恢復迴轉,可見女性每月都有一次機會。假使迴轉來時能夠凝神聚氣,就是佛家講的“定”,就是道家講的“百日築基”,這個基礎打好了人就可以返老還童。

  2、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

  女性月經結束後的第1天到第7天,身體大量分泌雌性激素、全身生理細胞活躍、新陳代謝加快,處於一個內在巔峯狀態,這時做任何保養工作都會事半功倍!比如——

  減肥:由於經期激素波動的原因,經後7天被稱爲“減肥高效期”,脂肪分解效率比平時高2%;

  豐胸:影響胸部豐滿度的卵巢動情激素24小時等量分泌,故而經後7天是激發乳房脂肪增厚的極佳時期;

  美容:此時皮膚處於極速新陳代謝階段,不易敏感。

  二、經後黃金7天如何調養?

  1、提升陽能

  上文說了,經後7天是增加陽性能量的關鍵7天,而在一天之中,提升陽能又有講究——上午重在升發陽能,晚上重在潛藏陽能。上午昇陽,可以喫一些溫陽的食物,比如姜棗茶、人蔘、胡辣湯等,也可以利用“天之陽”——曬太陽。

  當然,我們更不能忘記“天下扶陽第一方”艾灸。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是從早晨開始生髮,因此,一天中艾灸的最佳時間是早晨七八點,或脾經當令(9點-11點)的時候。這段時間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在逐漸轉旺,並在正午的時候到達頂點,此時艾灸可以事半功倍。建議灸中脘升胃陽,足三里升脾陽,湧泉升腎陽。

  夜晚應該潛陽,讓氣血和順、斂於五髒。此時應該:減少劇烈運動,以免打擾陽氣內收的頻率;最重要的是晚11時前必須睡覺,“子時一陽生”,要借子時的力量讓陽能內守,在睡前可以喫一些性味偏涼、養心安神的食物,比如百合湯;潛陽須得固腎,晚上可用艾葉煮水泡腳,以激發中氣,從而達到補腎固本的效果。

  2、補血養陰

  女人一生就是氣血盈虧的寫照——“女人以血主事,氣血相依,血暢百病消”。很多女性認爲月經是正常生理失血,不會導致血虛。事實上,月經是血的大漏斗,經後7天的生理特點就是“經淨後血海空虛”,此時身體處於缺血狀態,日積月累,血液的缺口就會越來越大。

  如果按照月經週期28天來推算,行經期和經後期連在一起,剛好2周,這段時間稱爲濾泡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這段時間,腦下垂體會分泌一種叫做卵泡激素的荷爾蒙,刺激卵巢中的卵泡成熟,而卵泡在成熟的過程中又會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成長增厚。

  所以,在這段時間內應該補血,爲下一次的月經打好基礎,但由於行經期重在活血,故而只能等到月經期結束後7天內再補血——經後7天的黃金補血時間就是這麼來的。女子以肝爲先天,肝藏血,故而女人補血必先養肝。同時,肝腎同源,精血同源,故而養肝的同時還要補腎。

  說到補血,很多人喜歡喫阿膠,服用膏方藥膳。關於這個,我們當然並不反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膏方藥膳能存在幾千年,自然有它的作用和道理。

  但還是建議大家在“進補”之前先行“灸補”——血虛的女性基本都是氣血兩虛,“脾爲氣血生化之源”,由此可以推斷這些女性脾胃功能較弱,單純藥補食補,營養的吸收利用率不高。此時艾灸,可以健脾和胃、暢通氣血、調和臟腑、平衡陰陽,起到“開路方”的作用。先外治,後內補,雙管齊下,補血效果才能好。補血一般建議艾灸以下穴位: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它是治療血癥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之功。

  足三里:爲足陽明胃經合穴,脾胃同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艾灸足三里可以益氣養血。

  三陰交:該穴是脾、肝、腎三條經脈交會之處,脾主統血,肝主藏血,腎主生血(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故而此穴可通三經,具有理氣養血、調經止帶之功。

  太溪穴:爲足少陰腎經原穴,最能滋陰益腎。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故而,太溪與足三里合用,共奏益氣養血之功,對女性經後養血尤其有幫助。

  月經期間,人體津液流失過多,經後7天還應注重滋陰。可在前面幾個穴位的基礎上,加灸照海、復溜。

  三、月經有四季,調理有規律

  大家都明白了,經後7天是女人的黃金“變身期”。但是,一個月經週期分爲4個部分,它們之間環環相扣,只有把每一個階段都養護好,才能最大限度地養護女人。

  一個月經週期大約是28天,剛好4周左右。自然界有四季,月經也有四季,每一週就相當於一季,這4周的調養各有側重點。我們可以將一個月經週期的4周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劃分:行經期(秋天)、經後期(冬天)、排卵期(春天)、經前期(夏天)。

  行經期:活血化瘀重點在於活血化瘀,以順利排出瘀血爲主。“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因此,行經期最忌着涼,不能沖涼,不穿短褲短裙,不要直吹空調。同時,行經期間,容易腰痠、腹脹、疲倦,飲食應注意營養,選擇易消化、活血、理氣的食物,禁喫生冷、辛辣、咖啡、濃茶等,以免行經不順。

  經後期:補血養陰即月經乾淨後第1周,此時人是陰虛的,調理重在補血養陰。對月經量少、月經提前、臉上長痘痘以及正在備孕的女性來說,是調理的最佳時期。尤其是準備懷孕的女性,這一週重點養護,堅持調養3個月,可以培育高質量的卵泡,這樣孩子的生命質量會比較高。同時,由於月經期間流失了鐵質、蛋白質、無機鹽等,所以飲食宜多喫富含鐵、鈣、鎂、蛋白質的食物。

  排卵期:補氣助陽即月經乾淨後第2周,相當於四季中的春天,陽氣剛開始生髮,調理重在補氣助陽。建議此時強化脾胃的力量,帶動身體的運化能力。可以喫些核桃、桂圓、山藥、豆漿、羊肉、大蝦、韭菜、香菜、橘子等,少喫生冷寒涼食物及肥甘厚味,還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

  經前期:調暢氣血即月經乾淨後第3周,相當於四季中的夏天,女性容易煩躁、憂鬱、緊張,有些女性會有頭暈頭痛現象,這是氣血不足造成的,調理重在調暢氣血,方便月經順利排淨。此時飲食宜重順氣、疏肝,並不適合進補。

  提到月經,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痛經、情緒波動、疲倦等生理期不適症狀,卻沒有意識到女性生理期其實也是“變身黃金期”,這是一個很精妙的生理調整過程。只要大家能夠把握好,就能爲調養身體及皮膚加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