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立宪将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归结为这几点:一是容易的事都已经被人做了,剩下的事将越来越难,“以埃尔利希为例,他仅仅试了606种药物就找到了治疗梅毒的有效物,而在一台计算机一天能试十万种药物的今天,找到一种新药的平均时间为四至五年”。12月1日,读库主编张立宪做客南京晓书馆,与读者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脑”。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人工智能时代正以加速度朝我们驶来。这个时代,有什么是电脑不会去想、而适合人类去做的?未来——也许就是现在,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处于计算之中,我们愿意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未来要想“活出人样”应该具备哪些技能?12月1日,读库主编张立宪做客南京晓书馆,与读者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脑”。

△张立宪与读者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脑”

一个编辑的头脑风暴

作为出版人,张立宪从事的是最具体、最细微的编辑工作。他将这份工作定义为“记录人脑”。

他说:“我曾去过出版界老前辈、江苏文艺出版社原设计总监速泰熙家里,速老师退休后喜欢上了家具,他又没钱,买不起那些明清家具,于是就自己做,他前后做了好几把椅子,其中有一把还被上海世博会收藏了。速老师跟我讲,他怎么设计这几把椅子,为什么这里长一点,那里短一点,为什么要做这些改动,他的考虑是什么。我听得特别入迷。”

他表示,我们对一件东西的制作过程,往往会记录属于体力劳动的那一部分,很少会想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就是智力活动的那部分。

“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动手属于动作片,好表现;动脑部分确实很难呈现,甚至当事人也说不清楚。”

正如现代出版业诞生六七百年来,纸质书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但具体到每一本书的出版,选择怎样的刊本、用纸、排版、封面,背后都是“难以说清”的一个人脑海中的思潮翻滚。

他想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一个编辑的头脑风暴”。

读库出过一本很受儿童欢迎的地图书,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一张照片。照片拍摄的是希腊圣托里尼岛上一家书店的内景,他被照片里书架上的一本书吸引了,放大看,那是一本地图书,“我看到这张照片,就想找到这本书,做它的中文版。”这本书激发了他做地图书的兴趣。

尽管地图类图书不是读库的主要产品,但这根线索一直悬在脑中,遇到此类图书,他都会分外留意,在头脑中演习怎么把它们变成中文版,并想象如何保持这个品类图书的整体性,“也许这本书最终未必会出版,但不意味着我不惦记”。

所以在张立宪看来,对于情感的认知,对于灵光乍现时刻的把握,人脑的活跃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电脑或许可以在特定场景无微不至,只有人脑可以在所有场景随时悬挂”。

△晓书馆伴读分享会,张立宪专场

乐于和人分享,勇于做出决定

人工智能时代,对正确性要求不那么高的工作适合人类去做。就比如出版编辑。

出版编辑这样一个涉及到审美的行业,究竟谁对谁错,或者说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往往会让人争论不休。

“分歧一旦产生,彼此很难说服,很少有一个方案对其他方案具有碾压性优势,这样的分歧和难以取舍充斥着我每天的工作。”

有人说,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但数据往往造成“民意的失真”。

“比如你把一本书的三个封面放到网上让大众评选,选出了得票最高的那个封面,但这个数据把那些不参与网络评选的人排除在外了,而很多爱买书、爱读书的人往往不爱凑这种热闹。”

“可能我们做的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依然要做出抉择。你在当下做的决定,也许再过两年又会发生变化,但是你依然要有勇气选择,要承担它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对于张立宪而言,做出选择似乎并不是对于正确答案的判定,更多的是从优抉择和承担责任。

“好的编辑,看到一个美好的事情,他一定要有冲动,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说到底,这都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

△读者提问

身处丰饶之中,人如何活出人样

张立宪将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归结为这几点:一是容易的事都已经被人做了,剩下的事将越来越难,“以埃尔利希为例,他仅仅试了606种药物就找到了治疗梅毒的有效物,而在一台计算机一天能试十万种药物的今天,找到一种新药的平均时间为四至五年”;二是行业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深,了解别人做的事情已经很吃力;三是“活下去越来越容易,活出人样越来越难”。

张立宪提醒:“只要有边界的东西,人都干不过电脑。未来只有你和人工智能合作程度越深,成就才会越大。”

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是全球化的未来,他们要和全世界的人竞争,而资源和成就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六神磊磊曾经提到过‘金线’——金线之上,价值连城;金线之下,一文不值。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会这样,他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勇气迎接这种挑战:让自己成为金线之上的人,尽管难度越来越大。这可能是新一代人面临的全新压力。”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这是阿瑟·克拉克《2001天空漫游》第一章中的一句话。未来当稀缺性得以解决,我们是否甘愿被机器养一辈子,被大数据驱使一生?”张立宪认为,数学、技术、艺术是未来我们应该具备的基因。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晓书馆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