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去病和卫青活的时候汉武帝人在巅峰不需要担心,问题是太子那个时候,卫家顶梁柱卫青霍去病都挂了。难道武帝会认识到刘弗陵早夭,让刘病已入籍无非是一种怜悯,布局谈不上,就按当时刘病已的处境,用时人的话来讲,也就是关内侯的命,至于郡邸狱天子气一事很难说不是后世造谣,史家张本,当然我个人认为也不是没影的事,也许当年武帝确实因为什么原因想杀人,却被阻止了,后来就传成了那样的故事。

刘据不是软弱,而是没有谋略,他的处理方法基本属于蛮干型的。参见从小丧母的李亨,九子夺嫡最终胜利的雍正,刘据的起点最高,但是结局最惨,只能说人最终还是要有大脑,没法这么比,情况都不一样的。卫太子那个时期被隔绝消息,他见不到自己父亲。江充这货拉虎皮扯大旗非咄咄逼人要搞死他,他果断干掉江充搜捕余党是正确的 。否则的话这帮子七七八八想把他拉下去的政敌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他的失败和他的脑子没关系。处理事情蛮干的儿子,估计老刘是不会让这么个人当他30多年太子的。

汉武帝三拒三子封王,应该只是让让而已,没有利用三子压制太子的意思。他认准的太子,不会轻易废掉,无非是砥砺而已,但武帝对外戚是很防范的,打击卫霍集团是一贯的。只是在此权力博弈之中,汉武帝被人利用了。他长期掌控权力,长时间的警惕使他在潜意识中把太子当成了政敌;另一面他也太自信了,认为太子软弱,不敢反抗,哪知道太子很有血性,敢放手一搏。悲剧酿成后,汉武帝很清楚没有一个活着的儿子成器,原本准备让太子做的政策调整,只能自己做了,才有仁圣之悔。汉武帝一生玩弄权力,却不知不觉中被权力蒙蔽了,还被权力耍了。

难道武帝会认识到刘弗陵早夭,让刘病已入籍无非是一种怜悯,布局谈不上,就按当时刘病已的处境,用时人的话来讲,也就是关内侯的命,至于郡邸狱天子气一事很难说不是后世造谣,史家张本,当然我个人认为也不是没影的事,也许当年武帝确实因为什么原因想杀人,却被阻止了,后来就传成了那样的故事。刘据匆忙之中就能拉出一支武装力量,跟正规军钢正面。即使刘彻当时就明白了这是误会,大概也不会留这太子了。刘彻杀他,不是因为太子敢冲他爹龇牙,而是因为太子居然真有一副咬伤刘彻的好牙口。

巫蛊之祸时,卫青、霍去病已经死了,用打击外戚势力来解释巫蛊之祸是行不通的。打击外戚不至于差点坑死了卫皇后、子女、孙字辈的几乎所有人,只留了一个几个月的娃,不知是否属漏网之鱼!也许咱们确实不懂古代皇权宫廷的残忍性(不管怎么更朝换代,始终不断的轮回 ,哪怕如今)或者打击外戚巩固权力的绝对不惜一切的价值,肯定也少不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倾轧。史书不见得就是真理,这东西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武帝当初确实是想让霍去病来抵消卫青影响力,两个大司马,卫青一个霍去病一个,可能霍去病不这么想,可是他手下代表的利益集团不这么想,包括卫青代表的利益集团。只是霍去病死的太早了,而卫青又对武帝很了解,深知武帝担心什么,所以他不搞门客,私下不议论什么,这也是他能善终的原因。老年的武帝昏聩畏死,太子又没有外戚可依托,进不能面见武帝,退不愿被冤枉受屈,才最后被逼反,结果斗不过自己父亲而自杀。武帝大概确实是不想杀太子的,毕竟一直以来太子性仁厚,所以武帝打死想不通为什么太子会起兵。

直到后来田千秋说,子弄父兵,罪当笞,汉武帝才醒悟并为太子平反。因为有两个变量,越来越年老的皇帝和实力越来越强的壮年太子。霍去病和卫青活的时候汉武帝人在巅峰不需要担心,问题是太子那个时候,卫家顶梁柱卫青霍去病都挂了。而卫青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把儿子养成富贵闲人,已经构不成威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