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Panopath過來人

微信號:Panopath_liuxue

據說在神祕的留學界,有這樣一個靈異事件……

託福100+的留學生們,懷着滿滿的期待走到了美帝準備開啓新生活,然而第二天他們就開始懷疑:

“我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

“爲什麼沒有bread,而是bagel(硬麪包圈)、croissant(羊角包)?”

“世紀難題,我的飯菜里加的是cinnamon(肉桂)、dill(小茴香)、fennel(茴香)、parsely(西洋香菜葉)、champignon(食用香草)還是 rosemary(迷迭香)?”

“走吧今天喫肉,只不過是喫paillard(一塊小牛肉)、pastrami(五香菸燻牛肉)、prosciutto(意大利燻火腿)還是 bresaola(牛肉乾)呢?”

“今天減肥,喫個白肉,我們是來點cod(銀鱈魚)呢,還是flounder(龍利魚)呢,還是tilapia(羅非魚)呢?”

諸如以上此類的問題深深侵蝕着留學生的大腦。

爲了讓各位能在看菜單時顯得遊刃有餘,爲了在請客時不顯得的太過尷尬,爲了在相親聯誼時不顯得沒有學識,君君獨家奉上

美帝點餐攻略

(又名:留學生在餐廳挽回面子自救攻略)

墨西哥餐

由於墨西哥裔佔據了美國移民的很大一部分,墨西哥餐憑藉十足的份量和濃烈的香料味獲得美國人民的喜愛。

在各種漢堡和意麪的輪番轟炸下,墨西哥餐也自然而然地成爲了很多中國留學生變換口味,刺激味蕾的一大選擇。

但是面對很多由西語轉化而來的詞彙,你是不是對原材料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它葫蘆裏賣的究竟是什麼菜?

那我們就以著名連鎖墨西哥餐廳Chipotle爲例,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墨西哥餐廳大致能喫到什麼~

主食類:

Burrito - 墨西哥捲餅,餅是軟的,跟kfc的老北京雞肉卷一個皮,選好配料後包起來就是了

crispy/soft corn/flour taco - 手掌大小的玉米麪/白麪餅,配料放中間後摺疊,託着喫~有酥脆版和柔軟版選擇

Salads - 沙拉里面一般不加豆子和米飯喔

米類:

White Rice - 白米

Brown Rice - 糙米(想減肥的同學請選擇糙米!!)

肉/蔬菜類:

Steak – 切成小塊的牛肉,外焦裏嫩!咖啡色的外皮和略紅的肉,真的無敵好喫啦!

Carnitas – 本意爲“小塊肉”,這裏呢是豬肉絲,墨西哥經典肉類

Barbacoa - 起源於加勒比地區,是慢慢燉出來的燒烤味牛肉,撕成絲,軟軟的

Chorizo – 豬肉和雞肉的混合,會做得更焦一些

Sofritas – 素食主義的肉,是碎豆腐和辣椒的混合物

Fajita Veggies - 炒洋蔥和三色彩椒,佐以鹽和牛至~是墨西哥的經典菜餚!

豆類:

Black Beans - 黑豆

Pinto Beans - 花豆

配料:

Queso – 牛奶和起司拌出來的醬,減肥勿碰:)

salsa - 墨西哥餐中常見蘸料,基於番茄和辣椒製成,不同口味會加入不同配料,比如corn(玉米)

Sour Cream – 酸奶油,美國人很喜歡的醬料,但是中國人最好先嚐嘗看,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Guacamole – 牛油果搗醬,添加番茄和鹽,很健康很好喫!但是有額外收費~

*祕密菜單:fresh cilantro 新鮮的香菜,在醬料部分詢問就可以免費加!

當然,同樣的迷茫也會發生在另一種餐廳……

diy三明治/比薩店

當你趕着上課沒時間好好喫飯,或是隻想簡單填飽肚子的時候,賽百味或是其他diy三明治、diy比薩店總是很好的選擇。

但是面對琳琅滿目的配料站,你是否一直選擇自己熟悉的配料,但同時又對其他不認識的名字感到好奇。

讓我們來看看你大概會碰到些什麼選擇吧!

麪包:

wheat - 小麥

whole wheat - 全麥

Rye - 黑麥

Gluten-Free - 無麩質,適合對麩質過敏的人羣

Honey Oat - 蜂蜜燕麥

肉類:

salami - 薩拉米香腸

ham - 火腿(薄切)

pepperoni - 意大利辣肉腸

italian sausage - 意式肉腸粒

蔬菜:

avocado - 新鮮牛油果

artichoke - 洋薊

arugula - 芝麻菜(在比薩上和帕瑪森乾酪最配!)

basil - 羅勒/九層塔

芝士:

american cheese - 美國奶酪(再製奶酪,是假奶酪哦)

mozzarella - 馬蘇裏拉(白色,拉絲效果最好)

Parmesan - 帕瑪森乾酪 (有淡淡橡木香)

ricotta - 乳清奶酪 (口味清爽)

feta cheese - 羊奶乾酪 (和菠菜是絕配哦)

醬料:

Sriracha - 是拉差(一種東南亞辣醬;普遍程度宛若美國老乾媽)

ranch - 田園沙拉醬

teriyaki - 日式照燒醬

balsamic - 油醋汁

pesto - 松子羅勒醬

每家店都有太多不一樣的選擇啦,我們無法全部概括,更無法盡然描述。希望大家可以自己踊躍地嘗試新口味新搭配,並且在文下評論自己找到的絕妙組合,看看會不會有人與你口味相似呢~

中餐

來到陌生的國度,除卻語言上的不適應,味蕾上的不適應更容易讓人直呼想家。

好不容易找到學校附近的中餐廳,卻發現這家店不知爲何,沒有中文菜單啊!

看着那些奇奇怪怪的譯名,你知道你會拿到什麼鬼嘛?

egg roll & spring roll 春捲

可千萬別以爲egg roll是酥脆的蛋卷哦!egg roll和spring roll都是類似春捲的東西,只是spring roll最接近國內春捲的皮子和口味,而egg roll雖然口味相似,但外皮是一種炸後會起小泡泡,同時層次沒有春捲皮子多。

mu shu 木須

起源於北方木須肉,通常會配盤捲餅(pancake),大部分時候會是墨西哥捲餅。雖然口味和配菜上參差不齊,但基本都會有木耳絲,胡蘿蔔絲,和白菜絲。mu shu在美式中餐裏延伸爲一種炒菜形式,不拘泥於豬肉絲,還會有牛肉絲,雞肉絲,蝦仁,或純素。

kung pao 宮保

看到宮保,無須多言,大家勢必想到宮保雞丁。和mu shu一樣,kung pao也成爲了一種綜合的炒菜形式,菜單上會出現其他各種肉類或素食的宮保版。

lo mein 撈麪

起源於粵語,水煮過粗雞蛋麪之後,和肉、時蔬一同過油炒。

chow mein 炒麪

也同樣起源於粵語,油炒粗雞蛋麪,配上時蔬和肉類。

shumai 燒賣

pu pu platter

在某些地方並不常見,但是是可以嘗試的聚會小食拼盤。它是中間點着酒精爐,周圍放着各種油炸或排骨的拼盤。一般是egg roll,排骨,雞翅,牛肉,炸雲吞,炸蝦。

egg foo young 芙蓉蛋

起源於粵菜,是一種蛋液裏混合了肉和蔬菜後煎制的菜餚。

其他還有很多較爲常見的中餐館菜名在這兒就不一一贅述了。

但美式中餐起名法大部分會把一個名字視爲一種特殊的烹飪方式,並在這個基礎上改變主材料的種類,比如kung pao(宮保),hunan(湖南風味)等等。

還有一些由於起初廣東人民大量移民美國的原因,只要嘗試着以一種粵語腔讀一下,就大致可以猜到,比如chow mein(炒麪),hoisin(海鮮醬)。

但不管怎麼說,最最正宗的中國味道家鄉味道,在異國他鄉的中餐館裏總是很難尋到。且不說什麼都喜歡勾上厚芡,什麼肉都要麼油炸一下,要麼浸在油裏,或是廚子不管擅不擅長這個菜系都要做一點的問題,單就“家”這一字,便是世間難以復刻的滋味。

我們走進中餐館,找到了中國味外殼的慰藉,喫着動輒十刀上下的炒飯,或許心裏念着的還是家裏最樸素的一碗白粥和那一句,

“趕緊趁熱喝。”

以上就是我們的餐廳點單攻略啦!

希望在異鄉的你不會因爲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因爲不瞭解這道菜是什麼,而不敢嘗試,而錯失一道美味的佳餚。

在墨西哥餐遍地的美國,何不借機嚐嚐國內難尋的拉美風情呢?你也不需要一直以夾着同款肉片、同款蔬菜、同款醬料的三明治果腹。在課習匆忙之間,你也可以嘗試用新鮮的搭配來點綴平淡的生活。

當然,身在海外,最糾結的不是難認的菜單、奇怪的食材,也不是每次一定得割肉的小費,而是闊別許久的家鄉味道。

我們經常會和朋友抱怨,美國的東西好難喫啊,好想回國喫東西。

但實際上,我們是抱怨東西難喫嗎?

不是。

而是那個奶奶隨手調出的糖醋味,在這裏如何也嘗不到了。那些和朋友時常的光顧的甜品小店,也難以路過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那些你愛的和愛你的人,也遠在另一個半球了。

你的舌頭思念早上的油條,中午的小炒,晚上的火鍋和夜宵的燒烤。

但你真正思念的,或許還是那個清早爲你買油條的家人,中午陪你喫小炒的同學,晚上和火鍋同食的嬉笑打鬧,還有凌晨燒烤的嫋嫋煙霧裏那張笑盈盈的臉。

所以,去和他們嗔怪吧,去和他們說:

“我想喫麻辣香鍋麻辣燙麻辣拌冒菜海底撈。”

“我想喫排骨年糕咖喱魚蛋車仔麪鮮蝦雲吞。”

“我想喫紅豆切糕椰蓉球桂花糕。”

“我想喫鮮芋仙喜茶奈雪一點點。”

最重要的是,跟他們說:

“我想你們了。”

本文系授權發佈,From Panopath過來人,微信號:Panopath_liuxue,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我們每天喫的食物和飲食習慣到底健康嗎?微信後臺回覆【喫飯】,閱讀揭祕文章《BBC紀錄片盤點全球N種最不健康飲食方式,天朝人民中了好多槍....》

微信公衆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爲了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優質的海外內容

千萬!千萬!千萬!

記得【

星標

】或【

置頂

】INSIGHT視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