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豔環。原創內容,謝絕轉載

來源:樂亭縣民政局、樂亭文化研究會主編《樂亭百歲壽星》(2016年輯印)/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一份民政部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張崔氏,大相各莊鄉張潘各莊村人,出生於1914年10月,101歲,是全村健在的最長壽老人。

早秋時節,筆者來到張潘各莊村,巧遇在村民中心夕陽紅樂園閒聊的幾位老人,一打聽百歲老人張崔氏的情況,老人們熱情地爲筆者指路,並介紹說那是位凡事都“想得開”的長壽老人。

按照老人們的指引,筆者走進張崔氏老人的家。這是一所坐落在村西南的普通北京平民居,乾淨整潔,典型的農家小院。老人66歲的兒子張志強和兒媳劉志英正在往院裏搬運新收回家的玉米,碩大的玉米棒子堆積在院裏準備提升到屋頂晾曬。百聞不如一見,早聽說張潘各莊村是傳統的大白菜專業種植村,富裕程度比較高,可見張志強家也不例外。筆者說明來意,他憨厚地一笑,說,母親身板壯着哩,耳不聾眼不花,記性還挺好,有啥問題隨便問,她都能回答。住在廂房的老人,聽見院裏有動靜,正透過窗玻璃往外看着。

筆者跟隨劉志英進了老人的兩間廂房屋裏。廂房和正屋同一年修建,檁木嶄新,玻璃窗透亮。面朝正東,過道屋的地面掃得一塵不染,鍋臺乾淨,不鏽鋼鍋蓋閃着亮光。屋裏,緊貼西牆山,擺放着一個暗褐色的年代久遠的老式箱子,鎖被“撬開”,箱上放着一箱拆開的早餐奶。往炕上看,炕頭捲起的被褥,用洗得乾淨發白的舊布單苫蓋,上搭一件老人的毛衣外套。炕南一側擺着一張矮腿小木桌,桌上是刷洗乾淨的一副碗筷,一瓶開了蓋的黃桃罐頭裏插着一支長柄湯勺。抬頭望,靠近窗戶處,從房檁上順下一根繩子,繩頭拴着鉤子,掛着一個小柳條花籃。看筆者好奇,老人笑着說,裏面是閨女和兒子給買地喫的玩意兒。

細細打量老人,身材不高,有些駝背;偏瘦,白髮齊耳,濃密,眼神清亮,臉上遍佈皺紋,沒了牙,嘴部往裏凹陷。說話間,老人不時用手梳理頭髮,拉了拉衣角,保持衣服的平整。

老人聽力正常,思路清晰,用兒媳的話說,老婆婆的腦筋還好使着呢。聽到這話,老人難掩笑意。

談話是從這個撬開鎖的老式箱子開始的。

前一天下了雨,感覺涼,老人打算找件厚衣。把能想起來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找不到鑰匙。猶豫再三,喊來兒子,撬開鎖。累了,躺炕上的時候,身下有硬物,一摸,鑰匙好好的在褥子底下呢。說到這,老人朝着兒媳笑:“你說我招笑不?這點小事都能忘了,幾時也沒藏丟過鑰匙啊。這箱,是母親的嫁妝,可有年頭了,還得修鎖。”劉志英就耐心地對她說,待會讓你兒子給修好,你都啥歲數了,忘事也正常。

寒喧一陣後,我問起老人的身世,老人拉開了話匣子,說自己19歲嫁入張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張家規矩大,待客要熱情有禮貌,喫飯要長幼有順序,長輩在場說話不能高聲,決定事情需全家商量,一大家子人,爺公公當家,很有“壓軸兒”。“頂撞反駁長輩?想都不要想,你們是不知道啊,當年我爺公公那壓軸兒忒大啊,走路斜着身子都不行,沒老沒少會被罵的。”她嫁進了張家門,趕上了婆婆生第五個兒子,“那年頭,誰家不是好幾個孩子呢?媳婦伺候婆婆月子的事真不新鮮。”說這話的時候,老人一臉嚴肅。

“女人就要有個女人樣兒。”——老人這樣解釋這句話:“我不認字,那時候女孩兒家的都不念書這事不怨我吧?出嫁前就學會了做衣服鞋襪,上歲數的都說,鞋做漂亮了找俊女婿。”這話兒讓聽的人忍俊不禁。“裹的一雙小腳,不下地,不趕集,不串門,外面的事交給男人幹,我就管着料理好家裏,看護好孩子。讓一家老小穿得四四至至的,家裏家外乾乾淨淨的。哪像現在,”老人頓了一下,抬起腳,“你看看我穿的這小花鞋,閨女買來的,沒我自己做的瓷實耐穿,買來我不穿閨女會不願意啊!”

老人很健談,不緊不慢的語氣配合臉上豐富的表情和時不時的笑聲,透出了擋不住的小幽默。筆者卻迫不及待想了解,爲什麼大家說,老人長壽,是因爲“想得開”呢?

“我這身板,三兩年的也死不了。喫得好,睡得安穩,一年到頭也不知道啥叫得病,還會省心,不多琢磨事。”老人的淡定讓人由衷佩服,“現在日子過得多好啊,想喫啥有啥。我愛喫肉,我們媳婦隔三差五就給買來給我開小竈。加點肉的菜,喫着順口。我們家不喫葷油,都是喫家裏榨的花生油。大閨女得癌症沒了好些年了,二閨女常來,幫着洗洗涮涮的,孫子在外頭上班,我也不知在哪兒,就是知道孫子出息了,我活得遂心啊,孩子們孝順,鄰里也和睦,一輩子沒氣生,可不就活不夠嘛。你看這頭髮,沒幾個人這麼大歲數的像我這麼密實的頭髮了。”老人用手不停地往後梳理着頭髮,抬眼看了看房檁上懸掛的那個小籃子,又笑了。

劉志英補充說,老婆婆的身體底子好,幾乎沒得過病。以前公公活着,老兩口自己做飯的時候,習慣每天每人煮個雞蛋喫。冬天的時候,愛喝點熱紅糖水。公公88歲離世,也算長壽了。現在婆婆歲數大了,飯量小了,牙掉了,還是愛喫雞蛋,隔天就會給她燉雞蛋羹。雖然腿腳還行,爲防止她摔傷,每天出屋,都要監督她拄着根棍子。平時,老人就坐在大門口看家,看着街上來往的村裏人,和打招呼的晚輩們聊幾句。大家都愛和她說話,誰看見這樣一位慈眉善目還很健談的老人會不開心呢?老人愛幹活,100多歲了,還能自己抱柴燒炕,秋天幫着剝玉米棒子皮兒,入冬幫着摘白菜葉,下雨替他們想着苫醬缸,掃掃院子的活兒更是不在話下。

“告訴你們吧,凡事要想得開,幹活不能使過力,病從腳上起,沒病才壽長。看看我,天一涼就穿上厚襪子了。”

臨分別老人送筆者了簡單幾句話,通俗好記又樸素實用,和這樣好心態的老人談話,連說“再見”,都顯得難捨起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