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自開播以來,已有30多萬中國網友參與評分,目前豆瓣評分9.4,是近年來最火的日劇之一。
無論在日本還是國內,都引起了很強烈反響,斬獲了第11屆日劇信心獎、第96屆日劇學院獎等一衆獎項。
在日本,你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這並不是一句帶有民族情感或者政治色彩的話,而是簡單的事實陳述。
日本的屍檢率奇低,除非是與犯罪相關的死亡,好多樹死去的人都被草草地填個死因了事,於是很多非自然的死亡,都被自然的死因所掩蓋了。
《非自然死亡》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工作的法醫三澄美琴,和她的同事們一起探查死者真正死因的故事。
故事分爲十集講述,十集中有許多個小故事,圍繞着網絡暴力,校園霸凌,勞工待遇等不同的角度展開,講述了不同的社會現實。
故事主線圍繞中堂系醫生的女友被害事件,而一步步地展開。
無論是主線還是支線,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堪稱近年來國內外劇情方面的翹楚。
藝術無國界,好劇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而爛劇總是爛得千篇一律。
爛劇往往強行抒發感慨,劇情空洞,人物形象乾癟。在細節處理上,爲了迎合觀衆,而耍一些與主題不搭的小聰明,導致結構失衡,給人油膩之感。
所幸,《非自然死亡》完美地避開了這些槽點。
在講述法醫學這種生與死,善與惡的主題時,劇中的主人公顯得十分樂觀豁達。
但這種樂觀卻又是一種消極的樂觀,童年不爲人知的悲慘經歷帶給她過絕望,但是在絕望之中,她又開出了自己的希望之花。
中堂系醫生也是如此,他看似尖酸刻薄,性格暴躁,因爲愛說髒話被前同事起訴,但是他也是個可憐人,一直揹負着女友被殺的痛苦活着。
劇中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無比鮮活,讓人感覺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甲乙丙丁。
善於揭露現實,剖析人性,是日劇一直以來的特點。
在《非自然死亡》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揭示了不同的人性。每個人性背後的故事,又揭露了現實的殘酷。
爲了生活奔波的父親,浪子回頭卻難以回家的兒子……
通過一個個死亡事件來摹寫人性,但直到最後都沒有爲人性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人性到底是怎樣的?
它沒有說,但卻通過主角的口告訴我們:“有功夫絕望的話,還不如去喫點好喫的去睡覺呢。”
看似不經意,卻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就在於,絕望之中的熱愛與堅持。
如劇中所說,法醫學是爲了未來而存在的工作;而《非自然死亡》也是爲了生者而存在的。
它並不是一部簡單的懸疑劇,而是藉此向人們揭示現實的苦難,並傳達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這就是爲什麼,《非自然死亡》雖然講述的是生與死的沉重話題,但卻讓人感到無比治癒和溫暖。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
生活的真相是什麼?當你陷入痛苦迷惘之中,彷徨過後,你明白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注視過生活的真面目後,依然熱愛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