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校園暴力欺凌的孩子往往不開朗,沒有朋友,爸爸媽媽教會他們開朗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朋友圈的氛圍,“支援朋友”的幫助是幫助孩子擺脫霸凌的有效手段。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家庭教育專家馬爾科姆.史密斯通過30年研究發現,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善於在人羣中搜尋自卑、懦弱、適合自己欺負的落單者。

  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的湧現,是大批校園暴力的基礎。

  無權無勢的孩子活該受欺負嗎?到底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被欺負,成爲了家長擔心的問題。

  5月26日深夜,一位家長在象山縣當地論壇上發表了一個實驗小學霸凌事件,這封聯名信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件起因源於一個10歲的二年級學生劉某某,在班裏被稱爲“班霸”;

  據家長說,劉某某經常在班級裏作威作福,打同學巴掌、往同學身上撒尿、腳踢同學頭部、公然敲詐勒索同學、拿剪刀剪同學頭髮等劣跡斑斑;

  更過分的是上課期間擾亂教學秩序,多次帶頭起鬨,任課老師敢怒不敢言,導致課程無法正常進行;

  攝於劉某某的暴力行爲,班上的孩子都不願意去學校,產生了上學恐懼;

  二年級的孩子爲什麼長期欺負同學呢?原因是有個交警爸爸!

  找其理論,劉父竟拒絕道歉,反問“你想怎麼樣,去外面幹一架?”引起家長衆怒;

  經過網絡發酵曝光後,教育局介入調查,劉父道歉併到校陪讀。

  “一個10歲的孩子能做到如此膽大妄爲,是誰給的勇氣?”

  “爲何老師家長之前的向上級反映情況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導致該生持續作惡?”

  “向受害的家庭道歉就行了嗎?對於孩子受到的心理影響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該事件平息的同時,劉父的失敗教育引發網友抨擊,大家紛紛 表示“上樑不正下樑歪”。但是更值得關注的羣體是那些被暴力傷害的孩子,幼小的孩子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事件不斷湧現,爸爸媽媽以爲的小打小鬧竟然比黑社會還要殘酷。校園霸凌摧毀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影響,很多孩子因此抑鬱自殘。

  在教育孩子善待他人的同時,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更爲重要。國外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分析出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教會孩子尋找“支援朋友”

  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家庭教育專家馬爾科姆.史密斯通過30年研究發現,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善於在人羣中搜尋自卑、懦弱、適合自己欺負的落單者。

  後來史密斯做了一個實驗,他找到一個被霸凌的孩子,讓他和另一個開朗的女孩一起出現,那些施暴者停止了欺負他。

  被校園暴力欺凌的孩子往往不開朗,沒有朋友,爸爸媽媽教會他們開朗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朋友圈的氛圍,“支援朋友”的幫助是幫助孩子擺脫霸凌的有效手段。

  第二種:教會孩子“扭轉局面”

  治療專家吉姆.比塞紐斯的“抵制欺凌的青年”課程中表明:被霸凌者的懦弱表現是霸凌的催化劑。

  就像中國的一句老話“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施暴者發現你不敢反抗,就會變本加厲,如果你奮起反抗,他知道你不好惹就會放棄。

  教會孩子面對暴力沉着冷靜,不要有發抖等示弱信號,增強孩子抗壓能力,讓孩子“扭轉局面”。

  第三種:爸爸媽媽,勸你善良!

  心理學家喬爾.哈貝爾建議,父母一定要從幼兒園開始,糾正孩子的子午優越感,不被傷害的同時,也不要傷害別人。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生活優越,產生唯我獨尊的想法。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的爸爸媽媽一定要端正態度,從自身做起,教育孩子友好待人,萬物平等。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