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不可思議,人體器官哪裏會有人不知道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個被人們忽略的人體“器官”。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在有菌的環境中,空氣中、水中,到處都彌散着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我們的體內也寄生着各種各樣的細菌呢?有研究發現,寄居在人類腸道的菌羣約有1kg重,它們自己建了一個相對的生態系統,隨着宿主的狀態和年齡的改變而共同演變,通過代謝、免疫和內分泌樣功能來影響人類健康。所以,它可以稱的上是人類的一個“器官”了。

可能很多人會疑問,人體內的菌羣是如何進入人體的呢?在我們出生之前,胚胎處於基本無菌的環境,只有低度的微生物通過胚胎循環可能提供了出生前的基礎菌羣。在我們出生的過程中,來自母體和周圍環境的菌羣迅速移至嬰兒腸道。這就形成了我們最初的腸道菌羣。由此我們可知,出生模式(剖腹產或陰道分娩),餵養方式(母乳或配方奶粉)或分娩環境的衛生狀況都可以影響我們的腸道“器官”。在3歲之前,人體的腸道菌羣是可變的,而3歲之後腸道菌羣就基本固定且與成人的腸道菌羣相差無幾。這個時候,腸道里的特殊“器官”就正式形成了。

如果粗略的將腸道菌羣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爲三類:益生菌、有害菌、中間菌

顧名思義

益生菌就是對人體有益的菌羣,是我們應該重點保護的菌羣;

有害菌就是對人體有害的菌羣;

中間菌比較特殊,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作用。

和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腸道菌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年齡、飲食習慣的變化和藥物都會使腸道菌羣的構成產生相應的變化。我們平時飲食不但爲自身提供營養,也餵養這些寄生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羣。而這些營養物質可能受到腸道菌羣的喜愛,或者給腸道菌羣帶來危害。

飲食因素或抗生素治療一般導致的是短暫的腸道菌羣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也會使一些菌羣無法恢復如初。如果長時間的飲食、生活不規律以及藥物治療,則會使腸道菌羣產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均與腸道菌羣的失調和腸道菌羣代謝物密切相關。

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佈投入1億1500萬美元正式啓動醞釀了兩年之久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目標是通過繪製人體不同器官中微生物元基因組圖譜,解析微生物菌羣結構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隨着研究的深入,腸道菌羣這個特殊的“器官”在人體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清晰,而我們如何餵養和調節腸道菌羣,則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