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爲的冬天”告訴企業家一個基本的事實:在市場環境變化莫測的當代,我們不能被動地去應對變化,只有主動地迎接變革,企業纔能有機會活過冬天,纔有機會在寒風蕭瑟的冬天樂觀地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所以,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讓自己的優勢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變革中創造新的優勢,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不斷地獲得利潤。

我們無法駕馭變革,我們只能走在變革之前。組織結構急劇變革,只有領導變革並主動予以實踐,組織纔會獲得發展。

——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

德魯克說:“我們現今所處的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變革是常態。說真的,變革是痛苦和冒險的;更有甚者,變革要下很多苦工夫。但是,除非一個組織明確了主導變革是它的任務,否則就無法生存。”

在今天這個時代,管理者應該視變革爲機遇,懂得如何找到適合組織,並且在組織的內部、外部都能發揮功效的變革。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代,永無止境的改革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主題。企業汲取了這個時代無限的動力,把壓抑了幾千年的豪情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變動不羈的觀念、蓬勃流動的思想源源不斷地迸發而來,不斷修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HTH〗變革纔可以生存,生存就必須變革,已成爲這個時代企業家和經理人的普遍共識。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做變革的領導者,更要做變革的主動者。

做變革的領導者,更多的是強調成爲第一第二,但是最好的總會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做更好的。所以,做變革的主動者更重要,這昭示了企業家的一種態度和精神。我們總在主動地改變我們的思想,改造我們的生活,成就我們的事業。

德魯克強調,企業家總在尋求變革,總在探索變革,總在主動地尋找變革所帶來的機遇。企業沒有理由不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做變革的主人。

通用公司創造了當代企業發展的奇蹟,它被喻爲是“創造企業的企業”。在韋爾奇執掌通用的時代,通用一直在做變革的主動者。韋爾奇是個活在明天的人,所以他強調變革,不遺餘力地推動通用公司進行主動變革。每個企業家,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都必須把眼光放在未來,把希望投向明天,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只能放棄過去,從今天開始,做變革的主動者。

2000年,華爲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此時業內的形勢也堪稱“一片大好”,“網絡股”泡沫破滅的寒流還未侵襲中國,國內通信業增長速度仍在20%以上。就在這時,任正非發表了《華爲的冬天》,預言“冬天”即將來臨,並且大談危機和失敗。

這並不是“狼來了”的戲謔,“華爲的冬天”背後隱藏着的含意確實發人深省,值得每個企業家和管理者認真反思。

成功固然是我們所追求的,然而所有的成功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成就,過於強調成功而忽略變革的持續和主動性,就勢必背上成功的包袱,成爲昔日輝煌的犧牲品。

例如,在1972年的時候,IBM、通用汽車與西爾斯在《幸福》雜誌500強企業排名中分列第一、第四和第六位。1983年,它們被排在國家最受推崇的企業名單之中。然而到1992年,這幾家企業都處於苦苦掙扎之中,沒有一家排在《幸福》雜誌500強企業的前20位。僅僅在1992年,它們便合計損失了324億美元。1900年美國排名前25位的工業企業中,到1992年只有兩家仍保持在前25位中。這些被淘汰出局的公司的經營者也曾爲公司效益的增長付出過極大的心力,但究竟是什麼使這些大企業失去了競爭的優勢呢?

細細品味上面的數字,我們就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成功不過只是一種暫時的成就,如果企業不能延續自己變革的本質,那麼這種成功只是一種包袱,最終會導致我們在自滿或者無視變革中失去繼續成功的能力。

任正非總裁發表《華爲的冬天》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整個電信行業就步入了嚴峻的冬季:2001年由於中國電信分拆及產業重組,同時歐美電信市場迅速飽和致使國際光纖通訊產品大量湧入我國,使國內光纖通訊市場縮小許多,華爲公司本打算傳輸產品銷售額200億元的計劃落空,最後縮減爲80億~90億元。

從華爲公司內部情況來看,隨着企業的高速發展和規模擴大,內在的組織管理矛盾日漸突出,以反官僚化爲核心內容的組織變革問題也越來越緊迫。

如何按照《華爲公司基本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網絡式組織結構,徹底地進行激勵性工作再設計,在操作層面是一個巨大工程和困難的問題。從實際運作過程來看,華爲公司的二級矩陣結構存在兩條權力線,這實際上很容易陷入雙重兩難困境:項目經理對項目運作承擔着責任,而不完全擁有項目資源,這就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往往出現“有時反覆做一件事卻沒有時間把事情一次做好”的情況。

當然,“華爲的冬天”實際上並非只是華爲公司的冬天。正如在《華爲的冬天》最後,任正非指點江山地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兩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那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能活下來。”

危機會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常常會打得你措手不及。它有時是突如其來的,有時是“四面楚歌”的,只有應對危機做出快速的反應纔有可能倖存。那麼,又該如何應對危機呢?“華爲的冬天”,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要主動變革,要持續創新。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里,不可能存在一成不變的優勢。所以,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讓自己的優勢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變革中創造新的優勢,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不斷地獲得利潤。

現在,許多企業都處於成長期或平穩發展期,“太平盛世”最易讓人放鬆警惕、懈怠不前,但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在變化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企業必然要求它的員工有積極創新的意識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任正非在警示華爲的員工時說:“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着冬天的問題。”有些事情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我們的公司可能就是冬天,我們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更冷一些。你有沒有在春天和夏天就唸着冬天的問題呢?有沒有做好應對市場變化的準備呢?

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企業的一種包袱,我國自古就有“驕兵必敗”的說法。一個企業若是以行業老大自居,就會喪失應有的危機感,失去創業期的進取精神,故步自封。然而,變化永不停息,企業的危機又難以預料,我們只有不斷地在時代潮流中運用變化,不斷地創新,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幫助企業及時調整策略,纔不致丟掉已有的財富和豐厚的利潤,才能使我們的企業在市場變化中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並將對手遠遠拋在後面,創造出鉅額的財富。

“華爲的冬天”告訴企業家一個基本的事實:在市場環境變化莫測的當代,我們不能被動地去應對變化,只有主動地迎接變革,企業纔能有機會活過冬天,纔有機會在寒風蕭瑟的冬天樂觀地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變革與風險同在,有創新就有風險,但是不創新,企業就沒有未來。所以要嘗試變革,這樣做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去嘗試的話更是毫無勝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