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貧血 到底該怎麼“補”?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臨牀疾病。尤其是許多女性,在平時體檢的時候都會發現或輕或重的貧血問題。許多人一聽說貧血,第一反應是趕緊要“補鐵”。但是,“補鐵”對於治療貧血真的是萬能的嗎?今天就來聊一聊貧血的那些原因。

貧血是怎樣一種狀態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臨牀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血紅蛋白濃度會受到海拔的影響,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

按照貧血的嚴重程度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爲:

輕度貧血:90g/L ≤ Hb < 正常值

中度貧血:60g/L ≤ Hb < 90g/L

重度貧血:30g/L ≤ Hb < 60g/L

極重度貧血:Hb < 30g/L

貧血有哪些臨牀表現?

貧血的臨牀表現多種多樣,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胸悶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月經失調,頭痛,耳鳴,思想不集中,易怒,低熱等,由於沒有特徵性,往往容易被忽視,到病情嚴重時纔會發現。

兒童發病除了貧血的常見表現以外,還可見到智商低、注意力不集中、行爲異常、激動、煩躁、異嗜症等。貧血的初步診斷很簡單,血常規中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量(Hb)、紅細胞比容(Hct)任何一個數值低於正常值就能診斷。

食補能否改善貧血?

有些貧血可以通過食補的方法改善,主要指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在我國發生率達到15%~20%,大多由於慢性失血(月經過多、慢性胃腸道出血、尿血、痔瘡出血),需求與攝入不平衡(嬰幼兒及青少年、妊娠哺乳期、食物中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慢性腹瀉、慢性胃病、胃腸手術、服用影響鐵吸收藥物、飲濃茶咖啡),食物含鐵量不足、缺乏動物蛋白質等因素造成。

中醫認爲,缺鐵性貧血的發病,常常由飲食不節引起,主要是飲食偏嗜或無規律,造成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所致,與起居、情志、勞倦等因素也密切有關,因此調節飲食有節、均衡、起居得當、情志舒暢等,可以防止或減輕疾病的發生。

飲食有哪些注意點?

飲食不宜過於偏忌

飲食過於偏忌,容易導致造血原料缺失造成紅細胞生成障礙。宜五味俱全,營養全面,適當多喫大棗、山藥、米仁等健脾助運的食物幫助健脾益氣生血;宜食用清潔、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空腹冰冷食用,尤其柿子儘量避免食用。

在平日飲食中,蔬果與肉類的攝取應均衡,適當多選擇含鐵量高的食物,動物性包括動物血、動物肝臟、瘦肉類、蛋類等;植物性包括芝麻、黃豆、黑木耳、芹菜等;水果如桃、杏、葡萄乾等。動物血、肉或內臟中的血紅素鐵吸收率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離子鐵主要以鐵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常與胃腸內的植酸、草酸等結合成不溶化合物,吸收率僅爲1%至3%,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鐵鍋、鐵壺,對於補充鐵也很有幫助。

多喫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鐵易在酸性環境被吸收,因此不能只注重補鐵,還要多喫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以促進腸道內鐵的吸收,如:菠菜、獼猴桃、西紅柿、菠蘿、草莓和柑桔中維生素C的含量都比較高。在烹飪中適量加醋,也有利於鐵的吸收。此外,進食前後不要大量飲水,以免沖淡胃酸影響鐵的吸收。食物中的鐵需在消化道中轉化成亞鐵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大量飲用牛奶,體內的亞鐵會與牛奶的鈣鹽、磷鹽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響鐵的吸收利用,反而不利於貧血的恢復。

飲用咖啡和茶適可而止

綠茶和咖啡抑制鐵質吸收,因此飲用咖啡和茶應該適可而止,要限制總量;不宜過濃;還應避免在餐前半小時內飲用,以減少鞣酸或多酚物質與食物中鐵接觸機會;孕期、哺乳期婦女、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及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飲茶或咖啡。

攝入含銅的食物

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缺鐵往往伴隨缺銅,銅能促進鐵的氧化、吸收、運輸、利用、參與合成血紅蛋白,人體中的銅藍蛋白減少,會阻礙血紅蛋白的生成。因此要攝入含銅的食物,如牡蠣、動物心肝腎、蝦蟹、核桃、芝麻、果仁等,但注意要和鐵劑分開食用,因爲這類食物含有較多鈣磷,會與鐵在胃內形成不溶性複合物影響吸收。

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

維生素B12和葉酸是紅細胞發育中重要成分,體內沒有儲備,需要飲食中補充。前者在動物肝腎、肉類中含量高,後者在新鮮蔬菜中含量較高。缺乏葉酸和維生素12常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

不同人羣飲食有何注意點?

幼兒、青少年

注意及時添加輔食,牛奶中鐵的吸收率只有10%,用牛奶餵養的嬰幼兒,如果忽視添加輔食,常會引起缺鐵性貧血,蛋黃含鐵量雖較高,但其鐵的吸收率僅爲3%,雞蛋中的某些蛋白質,會抑制身體吸收鐵質,因此,依賴牛奶和雞蛋來補充鐵質是不夠的,動物肝臟不僅含鐵量高、且吸收率達30%以上,在添加輔食時要適量補充。

婦女妊娠後期及哺乳期

除正常飲食外,每日適量補充鐵劑0.2—0.3g。

成年人

應做到三餐規律,忌暴飲暴食、過嗜辛辣刺激損傷脾胃,減肥方法正確合理,不要喝濃茶、咖啡。

老年人

老年人由於脾胃虛弱,可適當多食用山藥、白扁豆、大棗、芡實等健脾益氣食物促進脾胃運化生血,粗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鐵的吸收,因此不能過量

慢性胃腸疾病患者

飲食宜軟、溫,不宜喫過硬、過粗、纖維過長、過燙的食物,少食多頓,進食有規律。

【免責:本平臺部分文章改編自網絡及其他公衆平臺,重在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

編輯:張越  責任編輯:韓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