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生意的本質是創造價值,傳統市場營銷是焦點企業如何爲客戶創造價值,傳統的商業模式是焦點企業如何爲交易利害相關人創造價值,商業模式需要在角色與角色間,把相互創造價值的業務活動串起並閉環,這就是創造價值的邏輯與路徑。價值型的銷售的流程邏輯是,第一,搜尋並教育客戶,告訴客戶所需要的東西。

11月29-30日,以“鍛造組織,產業聚合”爲主題的騰訊產業加速器之AI與SaaS系列首次融合課程在南京舉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企業戰略轉型教練周宏騏以“商業常識,成長的底層邏輯與方法”爲主題,就如何做好“好生意”與“火生意”,從搭建業務的結構要素,加上營與銷管理維度出發,介紹了影響商業模式的十一大底層邏輯。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企業戰略轉型教練周宏騏

閱讀前先思考:

l要做“好生意”和做“火生意”,需要哪些思維與技能?

l如何爲業務搭建穩定與高效“商業共生體”,並不斷優化商業模式?

l怎樣“設計交易”,我輕人重,用最少的資源能力,去撬動資源,獲取最大的價值?

l如何設計“營”與“銷”高效分工的組織力?

l如何實現銷售精細化管理?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英文的“RunningBusiness”翻譯成中文是經商,經營生意的主軸其實是不斷掌握經商常識。做生意本質性問題有兩件,一是做“好生意”,需要抓住生意“原結構”要素;二是要做“火生意”,需要抓住生意的“營與銷”要素。

要做“好生意”,需要哪些邏輯?

底層邏輯一:具備“發現思維”和“發明思維”

發現思維是正確地識別自己所具有的關鍵資源與能力,讓自身掌握的資源價值最大化;同時還能夠正確地識別哪些人具備自己所缺少的關鍵資源能力,由此發揮對方手中的資源能力價值。發明思維指的是設計好的“交易方式”去撬動資源,解除自己的資源能力約束。

普拉哈拉德教授提出了“關鍵資源能力”,他說大部分的資源是先天的,能力是後天的。利用好關鍵資源能力,可以放大交易內容的商業價值。以形象IP授權變現爲例,一位在美國念MBA的中國學生,拿到了動漫IP在中國獨家的肖像授權,想據此做鞋子生意,這一過程體現了發現與發明思維的運用:

第一,他去找美國設計師,將其資源爲己所用,發明了設計費交易方式:付20%定金,剩下80%銷售分成;第二,拿到設計圖紙後,他在京東進行5000雙鞋衆籌,由於印有原創設計師編號,2天籌集100萬。第三,他去找球鞋品牌生產廠商,談妥銷售分成,並清楚分析了品牌廠商的關鍵資源,得到幾十家此品牌門店認籌金。此後,他還準備開設專賣旗艦店,利用自己手上的IP,與多家鞋品牌合作,並進一步拓展銷售交易方法。

綜上,要識別自己與合作方的關鍵資源能力的價值,這是發現思維;而給每一個合作方設計交易的方式,這是發明思維。

底層邏輯二:抓住業務底層商業方式,即分工方式與分配方式。

商業模式的“最底層結構要素”分爲角色與業務活動。

每一個公司成立,便被稱爲焦點企業,焦點企業內部有許多角色的合作方,各方之間涉及交易,便必須要談分工與分配問題。針對內部合作方的分配方式,需要有創新的發明思維做支撐。比如海底撈除了好喫、健康價值和文化建設,還有一點發明思維十分重要。比如春節假期不打烊,扣完所有成本的利潤,全店全分。背後邏輯便是,學會琢磨員工心裏,發明新的分配方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此外,在企業外部還存在一羣合作方,例如藥廠需要找外部研發,研發這一行爲叫業務活動。

生意的根本變化是外部角色“內部化”,內部角色“外部化”。業務搭建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分工方式,一個是分配方式。分工就是把一部分的內部資源外部化,讓外部承擔更多業務;分配則是在設計交易的時候,站在對方角度進行利益分配的思考。

底層邏輯三:把握創造價值的邏輯,設計“商業共生體”,爲業務搭建高效的商業模式。

做生意的本質是創造價值,傳統市場營銷是焦點企業如何爲客戶創造價值,傳統的商業模式是焦點企業如何爲交易利害相關人創造價值,商業模式需要在角色與角色間,把相互創造價值的業務活動串起並閉環,這就是創造價值的邏輯與路徑。

因此,爲實現價值創造,需要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搭建共生體=客戶生態系統(營銷系統)+合作方生態系統。一個商業共生體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前端叫客戶生態系統,後端叫合作方生態系統。通過綁定各利益方,商業共生體可維持長期穩定的利益關係,使交易成爲一種聯合行爲,從而搭建、優化、重構一個穩定高效的商業共生體。

在這一過程中,技術的變革會讓共生體不穩定,剔除掉不創造價值的角色。例如每個股東在創始的三年內,如果不能夠依約拿出資源能力,就會導致共生體不穩定,如此一來便會自動的踢掉一些不創造價值的股東,這是正常的優化過程。

由此而來的問題是,公司內部與外部合作方,各有什麼關鍵資源?如何把客戶生態系統跟合作方生態系統把它捆綁在一起,變成一個穩定不可分割的共生體?

要解答這些問題,可引出“熊掌理論”。商業共生體前端(客戶生態系統)與後端(合作方生態系統)組合起來,很像一個熊掌的形象。前端包括價值地帶和價值空間,經營首先要發現價值地帶,也就是通過微觀洞察發現商機;然後要利用性感商品放大價值空間,提高用戶基數、消費頻次、感知價值,這樣才能發現更大的價值地帶,找到作爲發展勢能的“高速成長的業務”,以上兩部分是熊掌掌心部分。

“熊掌”的四個“指頭”則是銷售合作、技術合作、供應鏈合作、金融合作。我們需要考慮分配方式設計,用各種分配方式把這些合作方捆綁在一起合作,形成合力。

底層邏輯四:設計“交易”,並實現不斷創新交易方式,用最少的資源能力,獲取最大的價值。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交易設計發生了變化。比如”app上答疑模式”,打破了老師上課授課與下課答題不可分割的捆綁銷售邏輯,答題可分離授課而存在,問的人付費後用60字內精簡拋出問題,答者用60秒音頻精簡回答問題,並設置第三者偷聽制度,平臺分配20%作爲平臺管理費,答題者分配40%,問問題者分配40%,這是百分百的共享經濟的好案例。

要進行交易設計,還應當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跟誰交易,交易內容;第二,交易方式;第三,交易收益及分配;第四,交易各方如何承擔風險。需要考慮的是,目前公司內部的員工與外部合作方的分配是否到位,有沒有優化的空間。

底層邏輯五:創業者就是老闆,老闆主要要有“後腦”思維。

公司要穩固,應當要鞏固領導核心。老闆思維包括前腦與後腦兩部分,前腦指的是戰略跟模式設計,發展的步驟、組織架構、運作流程、工作方法、企業文化等,後腦是鞏固事業的根本,如何驅動合作角色的積極性,如何hold住合作角色的穩定性….

後腦包括許多維度,比如考量員工的信任維度,信任的第一個維度是專業能力,專業能力一定要過關,第二是人品,第三是行爲特質,比如正面積極思考、提前計劃、自控力等特質。如果認同的有能力的人同樣也有個性,也需要妥善處理。還需要想明白的是,需要將下屬擺在什麼位置,擺位置的路徑,驅動力以及優化路徑等等。

底層邏輯六:將業務的本質分爲價值型生意與交易型生意。

不同類型的企業售賣的”東西”不同,生意的本質屬性也不一樣。售賣的產品按分類可分爲標準產品、產品系統、解決方案三大類。標準產品,如汽車蓄電池,其尺寸、功率都是照標準規格,最後決定成交的因素是低價。產品系統具備一個定製化過程,比如發動機管理系統黑盒子,通過編碼共同管理發動機噴嘴。而解決方案則是把一組彼此具有參數聯動關係的系統集成在一起,比如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

以上三類東西中,系統與解決方案是價值型生意,標準產品是交易型生意。換言之,捆綁越多,越傾向於價值型生意,越標準化,越傾向於交易型生意。價值型交易需要捆綁,要學會講故事,故事能力不行,就不會有好利潤。解決方案的銷售週期比較長,價格一般都是面議,最難的是既要講的模糊又要很清晰,避免將東西全教給客戶,又要獲得信任感;系統有進行匹配的過程,所以需要一定的定製化;標品則是金額和決策人員都比較少,而且銷售週期短,價格是關鍵,特點是客戶不斷續約,而且交易透明。

你銷售的東西,決定了你的交易方式,經營不同的東西,其本質性方法是不同的。銷售分爲三種:導購式銷售,諮詢式銷售和關係式銷售。

導購式銷售人員最重要的是靈性,需要了解目標客戶,例如通過客戶畫像,設計一套導購式銷售方法論,把客戶分成15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叫“無知型”,第二種叫“知識型”,第三種叫“非決策型”,涵蓋了非常多種類的用戶。再例如商場手機導購人員,會摸清客戶貨比三家的心態,不會一上來拿出十萬分熱情,而是等到客戶轉完其他家後,再詢問喜歡的機型與價格。

諮詢式銷售售賣解決方案,需要韌性,這主要是由於:其一,面對客戶需要十分專業的職業精神,不會將客戶情緒與自己的人格尊嚴結合在一起;其二,銷售週期很長,容錯率較低;第三,招投標階段,在方案交付細節的承諾上,需要投入過多精力。

關係式銷售主要針對的是價值型生意,針對的是系統,不管客戶怎麼變,都能得到其信任,這就是好的關係式銷售應有的素質。

底層邏輯七:需要針對經營的底層要素與邏輯,進行商業模式的優化跟重構。

業務最基本的,是搭建其基礎層面,之後再在此基礎上跟着進行利潤優化,之後會重構,只有通過業務重構才能夠讓量級得到提升

在搭建業務基礎層面上,第一,需要辨明業務屬於產品,系統與解決方案三種中的哪一類。三種業務方法都不一樣,若三種都做,就要有三種不同的團隊,三套不一樣的培訓,企業有限的資源,就不易聚焦。第二,要搞清業務活動與角色,分工方式與分配方式。新科技研發後,一部分業務被自動化了,比如AI自然語言、人機交互等。此外,需要考慮的基礎層面還包括盈利方式,交易結構設計等。以上因素都是業務基礎層面,要關注這些東西,才能夠把業務搭建起來,拿到一個基本的利潤。

要做“火生意”,需要哪些邏輯?

底層邏輯一:要區分營與銷的概念。

ToB的全球500強企業組織結構十分類似,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營出這麼多全球跨國公司,總結出組織結構的共性。是把銷售諸侯(MD),產品事業部(BU的GM),與運營人(COO),這三權給分立,並設計協作的機制。

有一句話叫“萬惡營爲首,百善銷爲先”。在“營”方面,各公司把相近的產品線規一爲事業部,下設”市場策劃”與”商品策劃”。商品策劃最主要的東西。要培養市場策劃與商品策劃人才,一般都要要求員工做三年銷售並最後達標,在德才兼備的狀態之下才被納入事業部,傳授整套經營邏輯。

在“銷”方面,公司不論哪個部門,銷售業績都要達標。如果不達標就會被替換。如果代理模式更有效率,公司會捨棄直銷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利潤不是由銷售創造,而是由事業部創造。

底層邏輯二:加強營銷管理,設計“完整商品”。

“完整商品”也就是商品策劃,包括商品組合設計、渠道篩選與準備、商務運營準備、銷售之源準備、售後運營準備等環節。大部分創業公司做出的商品並非完整商品,即使是大公司,員工與客戶打交道的時間是30%,而與公司組織內部打交道的時間卻高達70%。因此,許多大公司都發明瞭“完整商品”,在把一個商品移交給銷售前,需要有一個由自己設定的表格,達到一定滿意度下才能移交。在這一表格中,需要明確有多少未完成的部分,並倒推需要完成的重要事項。

底層邏輯三:運用客戶生態系統的“營銷六力”。

客戶生態系統“營銷六力”包括產品力、商品力、遊戲規則力、品牌力、傳播力以及銷售力。熊掌中的“掌”,就是“客戶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了以上六種營銷六力,這些是“企業前臺”與客戶互動的6種接觸點。

先要把關鍵資源能力轉化爲產品力,通過增值進而轉化爲商品力,繼之設計遊戲規則的商業模式力,再打造高效成交的銷售力。但是在還沒有銷售之前有兩個力,你如果做不好是不行的,就是品牌力與傳播力。

其中,產品力主要是市場以及市場細分,這一部分可去看麥卡錫;商品力包括產品的概念定位、業態定位和價值定位,可以參考特勞特、洛夫洛克等人的理論;品牌力的部分可以去看大衛·艾克;傳播力的部分可去看唐·舒爾茨。以上這些都是全球知名大家,可以將他們的框架工具爲你所用。

底層邏輯四:銷售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覆蓋銷售流程管理、營銷人核心能力、清楚客戶組織政治文化架構、進行機會評估四個方面。

其一,搞清價值型銷售流程五階段。價值型的銷售的流程邏輯是,第一,搜尋並教育客戶,告訴客戶所需要的東西;第二,當客戶感到有興趣後,運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他明白這件事情的價值;第三,客戶由此產生了印記,會要來規格和預算,在內部走流程;第四是確定採購,此時客戶意向較爲定向,只要有控力並通過一定評比即可;第五是簽訂合約,經過招標投的談判,達成合作意向。

在這一過程中,一、五階段不會過長,也就是客戶教育實踐和討論談判時間不會太長,第二階段最長,因爲說故事不只是同決策層講,還要與領導的中下層講,要讓“老中青三代”都滿意。對於不會說故事的創業者來說,最忌諱每天去問客戶困難。因爲需求由兩頭驅動,需要由講故事的方式來創造需求,銷售本身就是一個創造需求的邏輯與流程。這五個階段其實像漏斗一樣,需要不斷進行項目篩選,前提是導流的能力要夠好,纔有能力進行篩選。

其二,清楚營銷人的核心技能和能力。一個營銷人最核心的技能是商品策劃與市場策劃,一個運營人最核心的技能是把運營邏輯和流程做順,一個銷售人最核心的技能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就是能快速與人認識,並獲得認可、信任。取得信任後,即可瞭解客戶困難,困難背後的需求、以及公司角色、具體決策鏈、採購流程等一系列問題。從認識到認可到信任的過程,實際上可以實現量化,一個銷售人員快速建立信任的能力,可以按照親和力、可靠度、專業度、解決問題、一致性等16個維度的檢視標準。

其三,清楚客戶的“三頂帽子”。客戶的第一頂帽子叫個人角色,第二頂叫個人關係,第三頂叫公私關係。個人角色分5種,分別是使用者、評鑑者、影響者、決策者和核準者。個人關係覆蓋面包括無接觸、粗淺接觸、多方接觸、深入瞭解四個層次,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期望客戶能把公司所有事情高度總結。在公私關係方面,客戶與我司的關係可分爲敵人、不支持、中立、支持者、教父五類,銷售者的工作就是把一個敵人客戶“策反”爲中立,把中立“策反”成教父。

其四,清楚客戶組織中正式與非正式的政治文化架構。這要求學會畫客戶公司的事業部門機會圖,有以下三大意義:一是清楚客戶組織結構;二是瞭解非正式決策和心;三是對擔任職務者“戴帽子“,清楚其決策、接觸程度以及與我司的關係。

在選擇機會前進行早期計劃的機會評估。評估問題基本圍繞四大主軸:這是不是一個機會;我們有競爭力嗎;我們勝算多大;以及這機會是否值得去贏四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人都是有限度的,只能說到了某個階段認識了一些問題,不能說是到了盡頭。對於創業者來說,今天剛拿了A輪,過了沒多久可能估值15個億,B加輪了以後,估值28個億,但是人都是有限度的,一段時間認識的一些問題,不能說是到了盡頭。創業者要持續學習與總結更多的商業常識,就是成長的底層邏輯與方法,然後帶領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