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騰訊的10億“科學探索獎”據說初衷是爲支持年輕的科學家更加關注更底層的、更基礎的、可能市場上不感興趣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核心技術,不要爲生活壓力所困擾,心無旁騖地投入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究,幫助中國未來科研發展。從2019年開始,每年將有50位不超過45歲青年科學家獲得“科學探索獎”,每人獎勵60萬元(自由支配)。消息一經發布,不少人歡呼中國的HHMI來了。那麼這個獎該如何發、發給誰呢?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爲此,BioArt特別精選了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的薛宇教授近日撰寫的博文《騰訊的“科學探索獎”:改變什麼?》,轉載以饗讀者。這篇文章行雲流水而邏輯縝密,戲謔中充滿了真知灼見,值得多番咀嚼。

撰文丨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責編丨迦漵

BioArt:下面這段是用來熱身。比如你在武漢“過早”的時候,在喫熱乾麪之前可以先圈個“面窩”喫。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野百合也有春天 孟庭葦 - 鑽石金選集

閒話幾句。國內科研的評價體系,差不多十年一變。2000年前後基本上是數文章數量,文章發得越多那就越牛。所以2001年在科大高分子系讀書,那時候系裏招人,有位學者應聘教授,當時系裏的領導們就很頭大:說做得不好吧,人家有200多篇論文;說做得好吧,這200篇論文裏有40多篇中文的《X省化學》,這招還是不招?系主任是很正統的學者,說那按照現行的評價體系,人家文章發得多我們得招啊!其他人不幹了,說不能簡單粗暴數文章啊,評價體系有問題啊,云云。所以此事後來不了了之,沒招。2000年之後逐漸的就不是簡單數文章了,而是數SCI論文,發的SCI文章越多越牛。所以那時候全國人民都是瘋狂的發文章,一年刷個幾十篇文章的實驗室多了去了,等到年底實驗室出個年鑑,把一年發表的文章打印出來,彙編成冊,實驗室人手一本隔壁實驗室也送送。硬殼深色的封面,摸起來有質感,翻過來當鼠標墊用起來倍兒好使。擦屁股不行,太硬(BioArt:這一段十分形象,貌似很多人幹過又想過)。大約2009、2010年前後,這麼個玩法就不太行了,主要是大家都學會了一個單詞:“灌水”(Pouring Water)。小灌怡情,大灌那就太水了,所以後來就改成數10分以上的文章,得講究發表論文的質量。這套評價體系在某些領域有些小小的調整,例如只數NCS文章,或者數NCS加上重要子刊文章。當然這裏面長期爭論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Nature Communications要不要被踢出去。這個玩法有問題,因爲各個學科發展的情況不一樣,比方說搞天文望遠鏡的,造航母火箭的,研究高鐵的,人家不發NCS莫不成要給人關了門?(BioArt:這些行業本來就是關起門來做的研究方向,不發CNS也不怕再被關一道門)所以這幾年逐漸發現各個學科、領域應當有自己的評價體系,這就又開始變了。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不知道,但第一,國內整體科研水平越來越好,這個沒有爭議;第二,我們這代人讀小學拿的可都是試用本,改來改去是家常便飯的事情,習慣了就好;第三,不管評價體系怎麼變,認真做科研總不會是錯的。

廢話講完咱講正題。話說前幾天朋友圈裏被《知識分子》的兩篇文章刷了屏,《中國最大科學獎出爐:首期10億元,爲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和《10個億的科學探索獎,能改變什麼?》,科學網上也有報道:《“科學探索獎”:首期十億元大獎將帶來哪些改變》。這幾篇文章我讀來讀去,就看懂一個意思:企業和社會資金支持基礎研究絕對應當鼓勵和拍手叫好。至於其他內容,我沒讀懂,總體感覺,就是這個獎設立的沒有邏輯

第一,“爲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爲什麼不成立?因爲這個獎的年齡上限是45歲。話說國家對40和45歲這兩個年齡階段的人才支持,機制上來說比較成熟,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對於45歲及以下有長江、傑青、萬人傑出和領軍等;40歲及以下有“四青”;除了國家的各項人才計劃,省市、高校通常還有自己的各種山河湖海的人才計劃,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帽子”。帽子爲什麼這麼多?說白了就是領導們在努力想辦法增加科學家們的待遇和科研條件,讓大家安心做研究。

所以,這就有問題了:40、45的科學家,還需要人類來選嗎?把國家各個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名單打印出來貼地上,動物園裏抓只猴子,給個西瓜喫完瓜皮往地上一扔,猴子滑哪兒選哪兒,反正選誰都有道理,不選誰也不覺得委屈。對吧,猴子能幹的事兒,就犯不上讓人類來做了(BioArt:這口氣有點像當年的沃森)。當然評審委員會可以說:OK,那我們玩兒互斥吧,已經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那就不選了。這裏面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國家的人才計劃還是比較能與時俱進的,選得少了?那沒關係,過兩年加點兒指標就得了;第二,現在其實比較忌諱重複資助,所以您既然拿了民間的支持,那國家極有可能就不再支持了,領導們不會算數的?所以,不考慮已經入選國家計劃的人,一是這個獎的公信力估計很夠嗆,二是水平足夠的學者未必肯入選;如果考慮的話,那還需要選嗎?所以,“通過設立這個獎項,確確實實地找到一批有膽魄的年輕人”,不需要您找,國家已經找過了。

既然選誰不選誰都是個問題,這炭如何送得出去?如何還得是在雪中?對吧,國家已經雪中送炭好多年了,別給添堵就行了。那這個獎能做到錦上添花嗎?您想多了,基本也沒有可能,因爲還有地方和高校自己的計劃,比方說我校有“華中學者”,隔壁學校有“珞珈學者”,基本上每個高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才支持計劃。這些計劃是幹啥的?發人民幣。這叫不叫雪中送炭?那是必須的。

第二,“支持青年科學家能夠從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爲什麼不成立?因爲國家、地方和高校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做、並且現在也還是在繼續做這個事情。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海外引進的青千,除了國家的經費之外,通常地方和高校還有配套,1:1通常不算過分,並且我校對青千通常是六年免考評,這樣青年科學家已經能夠很從容不迫的做研究。這樣的政策應當不是我校獨有,全國都差不多的。當然您可以講這個是針對海龜,土鱉們能有支持嗎?有的,比方說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是三年,經費一般是120-240萬不等,不需要寫項目結題報告,沒有什麼任務,經費使用也比較靈活,拿到了之後單位基本上也是聘期內不考評。當然您可以講這是針對帽子們,那沒帽子的能有支持嗎?當然必須是有的,例如我校就有一個《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支持計劃》,主要是三條,一是聘期五年給人民幣,這裏的人民幣是研究經費;二是團隊負責人享受“華中學者”特聘崗待遇,這是幹啥的?還是給人民幣,當然這裏的人民幣就是工資了;三是每年給一個博士生指標。這個計劃裏是註明了的:帽子們邊兒待著去,不能申請。這樣的計劃估計不會是我校獨有,全國高校估計應該都是有的。啥?貴校沒有?那還愣着幹啥的,趕緊把我校這份文件打印了給校長送去撒。對吧?所以國家在支持40、45歲這兩個年齡段的青年科學家方面,做的其實不錯了。大家既然選擇做科研,就應當清楚發大財估計是沒什麼可能呢,能有個小康已經不錯了。

第三,“爲科技獎勵和評價機制的改變做出些嘗試”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爲什麼不成立?我建議諸君再認真讀讀國家印發的《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貴單位近期難道沒有在清理“四唯”嗎?(BioArt:其實是“五唯”了,就在這篇文章上線的前後,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國家不正在嘗試着改變嗎?啥意思?難道是說這文件裏寫的不夠全面、不夠充分?這個文件出臺之前,可是廣泛徵求了科學家們意見的,很多人都收到過郵件按要求認真填寫。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嘗試,而是落實。先把提出來的問題解決了再說,對吧,辦事兒要有個邏輯。另外,這個獎據說“堅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則”,貌似現在全國各種項目、人才計劃之類的,都是這個評審要求吧?(BioArt:最近的一批XX計劃評審出現了有些人不能理解的狀況其實是落實了不唯精神)這個獎項的發起人,很多是非常資深的科學家,理論上各種項目也評審不少。那麼,問題就來了:騰訊的項目您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國家的項目您打算怎麼評?還能評出花來不成?

所以,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從容不迫沒有必要,搞嘗試又沒有邏輯,馬老闆不是忽悠型,問題在於科學家也不能拿人當傻子來忽悠是不?再者,企業的本質就是逐利,人家掏10個億出來,還是需要給人有足夠回報的。這樣問題就來了:這個獎怎麼發才能不打水漂?很簡單:把45改成30。年齡上限爲30歲。

爲什麼是30歲,不是35?因爲“四青”雖然通常要求40歲以內,但還是有不少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能夠獲得資助;此外,基金委的青年項目貌似是改成人才計劃了,限齡35,這個是好事情。國家的反應通常沒有那麼慢,如果這個獎項的限齡是35歲,可能短時間之內國家就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支持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這樣這個獎項迅速就會變成雞肋。那如果這個獎項改成限齡30,會有什麼不同?有,第一,萬事開頭難,青椒們起步都很艱難。不考慮少年班,通常大家18歲讀大學,22讀研究生,27、28左右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國內招PI通常要求有博後的經歷,這樣再做個1-2年博後,30歲左右就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繼續做博後,還是獨立做研究?想獨立做研究,哪兒來的資助?沒錢談什麼獨立?對吧,所以青年學者最缺錢、缺支持的時候,就是剛剛開始獨立做研究的時候。美國對新PI貌似是有特殊支持的,一般第一個RO1項目拿起來不那麼困難,這樣能夠熬過生存期,國內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支持,所以青椒們基本上是自生自滅的狀態。這幫人事實上是最最需要支持的。

第二,判斷30歲以下學者的潛力,從中選拔出未來能夠成爲傑出科學家的青年人才,這個可不是猴子能做的事情,還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當然嘍,科學家們得選擇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既然忽悠了企業家的錢,那就得幹有分量的事情。事實上也沒有那麼困難,舉個栗子,當年nyouyou(BioArt:不知道nyouyou的可以去微博搜索,目前50多萬粉絲了)混水木的BBS,看她貼的人多了去了,那時候nyouyou可遠沒有到30歲,問題是版上所有人都相信nyouyou能成爲非常出色的科學家。再一個就是華大基因的王俊博士,咱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研究做得好。其他的例子那就多了,比方說,咱生信圈兒的王MM(參見《N6-甲基腺苷的調控功能:那些27歲的教授們》,長按下方二維碼可讀),再有就是兄弟我有很多十幾年的同行好友,爲什麼會是好友?當然是早就看出潛力來了。對吧,咱就一個菜鳥,還是個大菜鳥,20多歲的時都能看清楚誰誰能有前途,國內最傑出的一幫戰略科學家們,這樣的事情還不小菜一碟?

《N6-甲基腺苷的調控功能:那些27歲的教授們》

第三,企業是可以拿到回報的。比方說,這個獎設立10年,如果能夠選出一個nyouyou級別的青年科學家,那這錢花的是不是超值?當然嘍,如果一不小心選出個尹希(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得主,參見《少年班:來自天頂星的超級賽亞人們》,長按下方二維碼可讀)或是張鋒(不用解釋吧?),那估計騰訊從此不需要做廣告了。

《少年班:來自天頂星的超級賽亞人們》

:本文經薛宇博士授權轉載自科學網博客。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薛宇的科學網博客。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爲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