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爲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佈《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爲價格之單位,定名爲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爲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髮行量超過 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爲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清代國幣稱爲龍洋,以銀幣爲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總重量爲(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釐(25.7856808克),其含銀量89%進行鑄造 [2] 。

清朝滅亡之後,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政府鑑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複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衆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爲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材質是銀佔89%,銅佔10%,錫佔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條例》公佈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 [3]

當時錢幣的換算關係和現在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於十

北洋造幣廠

角,一角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自從《國幣條例》公佈以後,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後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鑄造發行袁大頭銀元。由於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並很快在全國的範圍內流通。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爲流通領域的主幣。

收藏價值:

袁大頭普通幣上面(正面)爲袁世凱左側五分像,上鑄“中華民國X年”或“中華民國X年造”中文繁體,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寓意“民主、共和、憲政及君主立憲“之思想希冀。

下面(背面)爲嘉禾之圖案, [6] 古稱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爲吉祥的徵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典出《書·微子之命》:“ 唐叔 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鑄在錢幣之上寓意國家重視農桑、以民生爲本;其另一思想取其家和之諧音,寓意”家和萬事興“之意;

鑄幣之上當政者有國泰民安、吉祥如意之願景,民間收藏,寓意"家和萬事興"之吉祥之寶,故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主要版別:

1、民國三年版中的主要版別

民國三年版正面爲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年”字後沒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後面有一“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點”,而其他年版民字無“點”。三年版有老模和新模兩種模具,老模具爲185道邊齒,新模具爲170道邊齒,鑄量都較多,屬普通流通版。鑄造量較少的版別

袁大頭銀幣(百度鷹洋吧提供)(6張)

有:(1)“O”記版。即在嘉禾圖案中有“O”形暗記,在嘉禾結帶處呈橫“8”字形,左上方的帶孔中有一極小的“O”形圓圈,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肩章較寬,五星比較凸出。O版又分普通O版、O版大肩章‘華’字有橫版、O版小肩章長葉修壹版、O版小肩章長葉修壹開口貝版、O版中肩章錯配長葉修壹版、O版(中肩章/小肩章)直芒版、O版大肩章直芒版、O版中肩章實心O版、O版中肩章無O版、O版大肩章凸粗O版、O大肩章版穿心O版、O版大肩章雙O版、O版實心O(眼淚版)、O版三角圓、O版三角圓(睜眼版)、O版三角圓‘圓’字不封口、O版三角圓‘華’字有橫、O版三角圓錯配中肩章、O版小肩章(O版無O )。

2.粗發版。袁頭髮較粗,髮型呈波浪。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8”的結花,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

3.三角圓版。此幣背面圓字內的“口”字形成“△”形,而其他版別是“開口”形。

4.開口貝版。此幣壹圓的“圓”字內“貝”字最下一橫未與豎筆連接,形成“開口貝”。該版袁像肩章條紋明顯,袁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直線,俗稱“睜眼”,這一特徵也是其他版別未見的。

5.加鑄“甘肅”兩字版。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在袁像左右加鑄“甘肅”兩字,其餘與開口貝版相同,鑄量僅數萬枚。

6.簽字版。此幣甚少見,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並未流通。該幣在袁像右側刻有一豎行英文字母“L.GioRGi”,是在華外籍鑄幣專家意大利雕刻師“魯爾治-喬治”簽名縮寫。

7.“T”字邊、鷹洋邊。此兩種幣均稀見,系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正、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袁大頭”相同,僅在邊齒上有區別,爲“T”字形邊或鷹洋幣形邊。

另外,尚有斷民版、大扣版、S版、厚幣版、勾點華版、提點華版、背雙星版、竹節花版、雁尾芒版、提點華孕珠版、銳角芒版、大鬍鬚版、大耳朵版等等。

2、民國八年版“袁大頭”主要版別

八年版中的普通版流通量較多,鋼模由外國代制,文字書寫符合漢字結構,字形

民國九年(百度鷹洋吧提供)(4張)

沒有變異,背圖嘉禾亦規範。特徵是正面袁像胸襟花飾前內邊齒多一細齒,而無一空檔(其他年號版有一空檔)。另外有幾種鑄量較少的版別,主要區別是在“造”字的書寫上不同:

1.“造”字的第四筆向下伸出,形成了“牛”字,但與下面的“口”字不相連,故稱“牛”字版。

2.有的“牛”字與“口”字相連,故稱連口版。

3.“造”字中的“口”字少了上橫一筆,形成缺口,稱缺口版。

4.“造”字中的“口”字很扁,“口”字中看不見中孔,稱無口心版。

此外還有橫點年版、豎點年版、草頭華版、T點年版、左芒勾版、孕六珠版、雙孕六珠版、結上點版、結內點版、兩芒彎勾版等等。

3、民國九年版中的主要版別

九年常見版別有九年精發、九年精發三年背、九年中發、九年中發小嘉禾、九年粗發、九年海南版。此外比較稀少的版本有九年牛口造7點年、九年缺口造、九年大肩章。九年大頭除海南版外,其餘常見版式的實幣雕工都異常的精美,可以說比三年的天津標準版還漂亮,尤以細字版的爲甚,無論是字體,人像及嘉禾圖案都很精緻,這也是九年的一大特點。下面分別介紹:

1、九年精發:此版常見,可能由於精刻原因,原光好品相的在九年三大版(粗中精)中最多見其主要特徵爲:整幣精雕細刻,精美爲大頭系列之最。頭髮一絲絲,鬍鬚立體感強,鬍鬚下縷爲三四縷(中發版僅有兩縷,這是區分中發版精發版的簡易方法),背小嘉禾,九點鐘位置缺一小內齒(最易區別九年精發三年背之處),左二穗粒閉芒,下穗粒尾。

2、九年精發三年背:此版相對少見,原光好品亦然。其主要特徵爲:整幣精刻,頭像面與九年精發版同,其與九年精發版之區別主要在嘉禾面:大嘉禾(與中發同),九點鐘不缺小內齒,左二穗粒開芒,左下穗粒尾不翹芒。

3、九年中發:少見些,原光好品較粗發版多見而較精發版少見。其主要特徵爲:整體包括頭髮較粗發版精刻些,發呈一縷縷;字體較粗發版纖細,背爲大嘉禾,類同於三年背。

4、九年中發小嘉禾:人像及字體爲九年中發特徵,背配小嘉禾(比普通嘉禾縮小一圈,與內齒距離相遠些,故稱小嘉禾),嘉禾面九點鐘位置缺一小內齒,左上二穗粒開芒(請注意:九

民國十年(百度鷹洋吧提供)(4張)

年精發版也是小嘉禾,但此穗粒爲不開芒即閉芒,此爲此版與九年精發背區別之處),左下穗粒尾翹芒。

5、九年粗發:此版多見,但原光好品相的並不易得。其主要特徵爲頭髮粗,字體粗,年字第一劃爲圓頭,造口上有圓點暗記,中華兩字常見斷筆(偶見不斷筆的),背嘉禾爲大嘉禾,類同於三年的背就是上文說的粗字版。

6、九年海南版:此版有資料顯示爲解放戰爭末期海南幣廠所鑄(隸屬廣東,也有稱廣州版),鑄量不多,由於年代較近,原光好品不少見。其主要特徵爲:整體爲九年精發特徵(發細,背小嘉禾),但可能由於模具或工藝等鑄造原因,整幣呈模糊漂浮之感,根本無法體現九年精發之精美之處。

7、牛口造7點年:此版少見,原光好品相較難找。其主要特徵爲:整體(頭像及嘉禾)爲九年中發版特徵,造爲牛口造,年點呈7狀,九字丿起筆帶彎。

8、九年缺口造:此版存世稀少,天堂所見不過十數枚。其主要特徵爲:整體爲九年中發版特徵,唯一不同的是“造”字的口缺上面一橫,爲缺口造,而且缺口乾脆利落,不同於十年缺口的藕斷絲連。

9、九年大肩章:此版較稀,原光好品絕對難找。其主要特徵爲:整體類同於九年中發版,但肩章偏大,肩星大而扁,背嘉禾有大頭十年的特徵(但不完全相同),即右穗粒尾下彎鉤芒。另外,左穗粒有小翹芒。

九年版中主要有袁像未封領版和大耳版兩種;前者爲普通版,鑄量較多,後者鑄量較少。大耳版指袁像耳朵比其他版要大,而衣領全封領,此版別含銀量較高。

此外還有缺口造版、7點年連口造版、精發版、右芒勾版、斷筆華版、大耳版等等。

4、民國十年版中的主要版別

十年版中的普通版,其圖案文字與一般“袁大頭”無大差別,鑄量較大。另外有一些把“年”字中的一點寫成一豎或“7”字形,但鑄量較少。

此外還有T點年版、缺口造版、半缺口造版、雙缺口造版、連口造版、十年八年版、十年九年版、開渠華版、正星版、偏星版、豎點年版、開口中版、右缺口中版、7點年大鬍鬚版、大點年版、下缺口造版、敗筆造版、六角星版、連口造無珠版等等。[3]

“袁大頭”壹圓銀幣除上述版別外,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版別,難以一一例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