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希望被理解,希望別人可以設身處地的爲自己着想,希望別人感同身受。但是,來這世上的日子久了,便會發現,這不過是一個奢侈的夢想。

人們往往可以同歡笑,但是很難同悲苦。熱鬧與歡笑的氣氛可以感染很多人,人們可以爲了一件甚至與自己離得特別遠的事情,心生激動與歡暢。

但是,孤獨與苦卻是一份又一份獨屬於每一個人的。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或者說,我們再多的用心,也只能從對方所有的苦中,體會着些許的不易。然後,苦與難,仍然是屬於他自己的。


記得自己生孩子那會兒,感受最多的,便是一種由內心而生的寂寞感。倒不是因爲家人不照顧,老公不貼心,而是即便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自己的內心仍然被寂寞包裹着。

那時候的自己特別易怒,也許你會說,所有的女人不都是如此過走來的嗎?但站在外圍,你永遠不知道她們是如何在那段歲月中,重塑了自我。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孤獨的,當你訴與哪怕是最親密的人聽時,也能從他們的回應中,得出一個他們並不懂自己內心的結論。

只是,這又能怪誰呢?每個人都走在屬於自己的修行之路上,無人能真正地讀懂,人與人之間,都是如此。


人都是喜歡熱鬧的,尤其是當自己有切實的參與感時,不然,只能是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都沒有了。

人總是爲了追求幸福而不斷在努力的,人生是一程又一程的風景,熱鬧總是暫時的,那些能讓你心生歡騰的人,總是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軌道。相聚不易,爲了熱鬧相聚便更是不容易了。

在歡快的氣氛中,我們總是如同把自己從現實抽出的感覺一般,拿着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去狂歡。一切的苦與難,傷心與悲,都先暫時放在一邊,那是一種能暫時愉悅自己的歡快。

所以,人總是喜歡熱鬧的,尤其是自己有深深的參與感。或者,當自己成爲主角時。


人總要好好地感受當下,能歡喜時便歡喜。切不可如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般,即使身處熱鬧與歡快之中,也能說出:

“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花開花謝,人聚人散,都是生命中太正常不過的事情,若執着於一時的落寞的狀態,恐怕只會令自己無法享受當下,感受美好了。

熱鬧只是暫時的,成長中的孤獨卻是獨屬於每一個人的。但那孤獨又是必要的,倘若時時處在人羣之中,便免不了聽了各種言語,被別人左右。

於是,唯獨聽不到的,便是自己內心的聲音了。


我們總要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在那片唯有自己懂得自己的世界裏,認真地待自己,不負時光。沒有人懂你,這並不值得悲傷,畢竟,你也沒有完全懂別人,這樣想想的話,似乎公平了許多。

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是刻意的,不是人爲地營造一種環境。而是,我們能發現自己真實的想法,看得見遠方的燈火,在無人能懂自己的時候,仍然能認定好自己的方向,一路向前。

當你尚未有起色時,很多人看不懂你,而當你站在屬於自己的巔峯時,纔會發現,周圍都是想靠近你的目光。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把理解與懂得自己,寄希望於親密的伴侶身上。於是,便心心念念地盼望會有靈魂伴侶。他可以懂自己所有的希望,能感受到自己的悲與喜,能與自己感同身受。

其實,所謂的靈魂伴侶,不過是互相成全,哪有什麼一個人完全懂另一個的人奇妙幻境。即使你感覺有,那也是你由着某一件事情產生了聯想,因爲他與你在那一個觀點上保持着統一,於是,你便把這種希望延展到人生的各處。

他並一定非要完全懂你,卻可以尊重你的選擇,支持你的做法。讓你在孤獨成長的時候,不會感覺荒涼與寂寞,他永遠是那個你轉過頭,便可以看見微笑的人。

結語:

我們常說:“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其實,不懂也可以慈悲,那是尊重與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片獨屬於自己的世界,再怎麼親密無間的人,也無法完全懂自己所有的喜與悲。

不要對別人寄予厚望,因爲你總會感覺失望。我們唯獨要對自己的世界負責,尋一盞燈火,不至於迷了航向。

你再怎麼喜歡熱鬧,都要學會與孤獨和睦相處。

願我們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時候。喜歡就留下,點擊【關注】,餘生漫漫,唯願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