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回購再修訂救活上市公司僵局

資本市場從來不缺分析者,經濟學家出來批判一些“不恰當”的解讀也是常有之事,對自去年開始不斷出現“寒冬”、“凜冬將至”卻並未看見一個正式的反駁。接連出臺的文件與談話、採訪通稿正在顯露我國資本市場的自救行動在慢慢展開,勢頭強勁。

10月26日的時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的決定》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專門針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有關股權回購的內容進行了修改,完善了股權回購制度。

修改後的股權回購情形包括:

(一)減少公司註冊資本;

(二)與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併;

(三)將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

(四)股東因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併、分立決議持異議,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

(五)將股份用於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爲股票的公司債券;

(六)上市公司爲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

其中第(三)項、第(五)項、第(六)項可以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經過三分之二董事同意通過。本次修改將原《公司法》中“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改爲“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同時公司持有比例由原5%拓寬爲10%,“一年內”的轉讓時限改爲“三年內轉讓或者註銷”。

隨即在10月28日,上交所表示股權回購的相關配套業務規則已經形成初稿,將盡快實施和發佈。

近日,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制度落地。

這套“股權回購”的組合拳正中上市公司下懷。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至11月9日,A股市場共有557家公司實施了股票回購,累計回購40.5億股,累計金額達343.16億元,回購家數、回購股份數、回購金額三大數據均創下A股歷史紀錄。

股權回購制度的完善能夠有效減少遊資影響力,救活一衆陷入尷尬境地的上市公司,連月來資本市場上的腥風血雨終於可以歇息一陣。

退市六家監管嚴格不鬆懈

可以結合來看的還有於7月末的一個深夜,證監會發布的《關於修改》。

退市新規在長春長生事件之後出臺,大快人心的同時也令從業者膽顫,不說它匆忙推出的背後意味着什麼,至少退市新規所確立的“重大違法”事項完善之後,上市公司的退市不再是難事。

今年以來交易所確認的退市公司達到了6家,中弘股份於近日成爲首家由於股價連續低於面值而被強制終止上市的公司。有意思的是近日幾支“妖股”觸底反彈,*ST長生連續4個漲停,恆立實業14個交易日13次漲停,在11月13日午夜發佈的深交所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中,深交所表示將“重點監控,逐日覈查,併發出關注函件,督促相關公司強化風險提示”,包括強化信息披露、加強對異常交易的實時監控,即對於此類上市公司監察將穿透到底,不存在監管套利空間。

轉型之路充滿挑戰國、民相互扶持共進退

一面是制度完善,一面是加強監管,我國資本市場正在迎接轉型。

中美貿易與房地產行業降溫所引發的經濟擔憂,事實是囤積泡沫正在以一種微妙的方式逐漸減少。如何在可操作範圍內緩解“刮骨療傷”法的痛以達到“治癒”效果,如何評判壞肉、腐肉、半腐肉,如何去糟粕取精華,如何平衡打擊導致的“錯殺比例”與“時間效益”都將是長期內我國精英人士的課題。

在這場暫定爲三年的經濟維穩戰役中,現仍處於拔除毒瘤以儆效尤的立態度階段,對於“可拯救企業”採取懷柔政策,盤活其資金維持生存,扶持至成熟狀態後將幫助國企與國企共同撐起我國實體經濟基本面,以此順利度過泡沫壓縮下的經濟緊張期。

劉鶴表示,不存在“國進民退”的問題,“民營企業經營狀況好了,國有資本可以退出。反過來,如果國有企業遇到困難,也可以通過民企積極參與提高效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