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朱元璋出身貧苦,故他更懂的農民生存的不易。朱元璋是當時萬千農民的縮影,元朝的腐敗,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天,他率軍攻佔了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緊接着又平定了西南、西北等地區,最終統一了全國。他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因此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後世稱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但在他身上還有很多至今未解開的謎團。例如中國歷史上發動的起義有很多,成功的人卻很少,朱元璋卻是爲數不多成功的人之一,出身布衣的他爲何能起義成功?

一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衆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爲了生存,他給地主放過牛。當父母親去世時,地主連一塊地都不願意出,最後還是在鄰居的幫助下,朱元璋和哥哥纔將父母葬在了別人的地裏。朱元璋是當時萬千農民的縮影,元朝的腐敗,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由於朱元璋出身貧苦,故他更懂的農民生存的不易。一個軍隊除了必備的作戰武器之外,糧草也是必不可少的。糧草的來源是農民,軍隊建立之初,軍糧都是靠強徵,這樣的手段讓老百姓非常痛恨,也會失去民心。爲了解決糧草的問題,他不僅積極動員老百姓農作生產,還推行了屯田法,讓康茂才負責興修水利,分派手下的將士在各地開墾田地。後來他下令不再徵收糧食,以減輕農民的負擔。幾年後,軍糧得到了解決,也得到了人心,可謂是一舉兩得。民心和統治者,如同水和船的關係,可載舟,亦可覆舟。在起義時,朱元璋籠絡了民心,爲後來起義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領導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成就大事,他需要很多的人來幫助他完成,人才的使用也是一門學問。1356年3月,誠王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一帶對江南元軍發起攻勢,朱元璋藉此機會第三次攻打集慶。第三日,他就攻破了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手下三萬六千人也歸降朱元璋。

起初,降軍軍心不定,心存疑慮,朱元璋也明白。於是,他在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作爲夜裏的守衛,自己身邊只留有一個親信。次日,朱元璋的做法被降軍知道了,他們非常感動,之前的疑慮也打消了,心甘情願地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後面攻打集慶很順利,十天不到,集慶就被成功拿下。面對降軍的疑慮,朱元璋沒有用武力去征服他們,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我沒有懷疑你們的忠心,是信任你們的”,朱元璋的行爲值得領導者學習。

三是審時度勢,以退爲進。朱元璋最初投靠在郭子興名下,得到他賞識之後,才被重用。漸漸地,朱元璋的風頭越來越大,儘管他將作戰得來的勝利品全部上交,說功勞是大家的,還是遭到了郭子興的嫉妒。假如和郭子興對着幹,那時候的朱元璋就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下場會很慘。所以他帶着徐達等人去了南方發展,避其鋒芒,遠離風口浪尖。這一做法不僅打消了郭子興的猜忌,還能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