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5歲男子平時胃脹不消化一查竟是胃癌晚期,醫生提醒來了!

飯後胃脹、不消化,這或許是當下很多年輕人時常遇到的一件事了,但聽了下面這個真實案例,每個年輕人都該敲響警鐘:癌,真的可以來得猝不及防。

張先生是一名警察,來自浙江,如今37歲。

早在35歲時,他在當地就被診斷出了一種晚期胃癌--胃印戒細胞癌,隨後在浙江、上海兩地接受了長達2年多的治療。

"儘管這(胃印戒細胞癌)是一種惡性胃癌,但卻在當下胃癌發病中佔了近一半,近年來在年輕人羣體中發病人數越來越多。"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胃腸腫瘤學科帶頭人朱正綱教授表示。

出現胃脹、不消化等常見症狀該如何對待?胃疾病檢查需要注意什麼?"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否都需要治療?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朱正綱也作了解答。

"喫飯後肚子一直感覺脹脹的"

張先生爲何那麼年輕就患上這樣一種惡性癌症?

12月3日下午,張先生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在確診胃癌前,他患有反流性食管炎3年,這種疾病很多年輕人都有,也沒太大的疼痛和不舒服,也就沒放在心上,而到2017年7月,他感受到"喫飯後肚子一直感覺脹脹的、不消化,這種感受越來越嚴重。"

對健康問題很重視的他,就去當地醫院查了下胃鏡,但沒發現什麼異常,醫生還給他做了病理檢查,取了胃竇組織,最後給他配了藥,回家服用。

然而,半年多來,同樣的症狀一直反覆出現。

等到2018年4月,他明顯感覺到胃口變差了很多,"以前我一頓能喫下一碗半,後來就慢慢變成一碗、半碗。"本來就看着很消瘦的張先生,在家人的建議下再次去當地醫院,又做了個胃鏡檢查,但仍未發現異常,他又做了一次病理報告,這次取了胃體部位組織,最終確診爲"胃印戒細胞癌",這是一種晚期胃癌。

張先生至今仍有些疑惑:"平時自己沒有什麼不良飲食習慣,最多是偶爾喫下油炸食品,家族裏也沒人得胃癌,可能也就是因爲職業原因,導致喫飯不規律,一接到任務就要出發,但這也是很多'上班族'都有的情況。"

當地醫院收治了張先生入院治療後,竟然還發現他的胃癌已經發生轉移,被確診爲"胃癌腹膜轉移",無法手術直接切除。

從2018年5月開始,張先生就決定休病假,來到上海瑞金醫院,接受一系列治療。

根據醫院治療方案,他要先接受7個療程的化療,持續6-7個月,隨後再接受胃癌根治術,將實體瘤切除,2019年1月開始做術後化療,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再口服化療藥物,目的爲了防止復發轉移。

張先生慶幸,這一路持續2年的治療終於熬過來了,而自己也保持着積極樂觀的狀態,"當時聽到是晚期胃癌感到非常害怕,畢竟還年輕,但還是想着要積極治療,纔有生的希望。"

2019年12月3日,張先生當日在瑞金醫院舉辦的2019中國"胃癌關愛日"(上海站)活動中,與另外一名胃癌患者收到了醫院頒發的一張證書--"胃癌階段性綜合治療結業證書"。接到證書後,張先生非常驚喜和激動,不斷說着感謝,而一旁的醫務人員也爲他面對晚期癌症、積極治療的樂觀心態"點贊"。

而即使在出院後,張先生仍然將先接受2個月一次的定期隨訪,隨後再根據複查情況,調整隨訪時間。

醫生回應三個疑問

朱正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是胃癌大國,全球每年新增100萬胃癌患者,其中中國患者佔據42-45%,"每年中國新發胃癌患者有45.6萬人,死亡39萬人,而被發現'胃癌腹膜轉移'是最讓人害怕的,因爲它有着70%左右的致死率,惡性程度高。"

張先生的病例或許能給年輕人敲響警鐘。

"當下,年輕人胃癌發病確實在變多,以往我們在臨牀中很難發現,現在10多歲、20多歲的胃癌患者都有。"朱正綱分析背後原因,"排除遺傳因素,從年輕人羣體角度來說,現在工作生活節奏變快了,給年輕人帶來的緊張感和壓力感一直存在,另外年輕人生活不規律,喫夜宵、飲食不節制、不規律,這樣長期下去必然會給身體帶來影響。"

而針對很多年輕人都存在像張先生這樣胃脹、不消化等常見症狀,該如何對待?

朱正綱說,科學生活習慣很重要,不熬夜、不吸菸、不喝烈性酒、不喫或少喫夜宵,同時要少喫加工醃製食品,如臘肉、鹹菜、火腿等,以避免一些致癌物質的長期攝入給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而是要多喫新鮮食品和蔬菜等,其次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調整好工作和生活中的緊張情緒。

而針對胃疾病的檢查中,哪類人羣需要重點關注?

朱正綱表示,拿胃鏡檢查來說,其重點對象主要有三大類,一是45歲以上人羣,二是有癌症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的人,三是存在5大類胃癌癌前疾病,如慢性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或腺瘤、慢性肥厚性胃炎和殘胃炎。

而對於當前"幽門螺桿菌"高發的情況,是否每個感染者都有必要接受治療?

朱正綱解釋說,幽門螺桿菌的確是導致胃癌的一大因素,如果檢查出來是"中重度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必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但如果是針對輕度幽門螺桿菌感染,醫學界也存在一些爭議,"因爲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抗菌素,而抗菌素用量問題,容易導致耐藥等情況的發生。"

但他認爲,如果病人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同時存在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癌癌前疾病時,那會導致癌變的可能性更高,必須接受治療,而感染者如果沒有這些癌前疾病的話,他也建議實行"分餐制"。

"幽門螺桿菌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造成的,當前國內感染情況突出,這也與我國的飲食習慣有關,而如果能實行分餐,將會減少這一疾病的高發現狀,在西方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相對國內則較少。"他表示。

(責任編輯:路子康 CN078)

張先生至今仍有些疑惑:"平時自己沒有什麼不良飲食習慣,最多是偶爾喫下油炸食品,家族裏也沒人得胃癌,可能也就是因爲職業原因,導致喫飯不規律,一接到任務就要出發,但這也是很多'上班族'都有的情況。"

當地醫院收治了張先生入院治療後,竟然還發現他的胃癌已經發生轉移,被確診爲"胃癌腹膜轉移",無法手術直接切除。

從2018年5月開始,張先生就決定休病假,來到上海瑞金醫院,接受一系列治療。

根據醫院治療方案,他要先接受7個療程的化療,持續6-7個月,隨後再接受胃癌根治術,將實體瘤切除,2019年1月開始做術後化療,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再口服化療藥物,目的爲了防止復發轉移。

張先生慶幸,這一路持續2年的治療終於熬過來了,而自己也保持着積極樂觀的狀態,"當時聽到是晚期胃癌感到非常害怕,畢竟還年輕,但還是想着要積極治療,纔有生的希望。"

2019年12月3日,張先生當日在瑞金醫院舉辦的2019中國"胃癌關愛日"(上海站)活動中,與另外一名胃癌患者收到了醫院頒發的一張證書--"胃癌階段性綜合治療結業證書"。接到證書後,張先生非常驚喜和激動,不斷說着感謝,而一旁的醫務人員也爲他面對晚期癌症、積極治療的樂觀心態"點贊"。

而即使在出院後,張先生仍然將先接受2個月一次的定期隨訪,隨後再根據複查情況,調整隨訪時間。

醫生回應三個疑問

朱正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是胃癌大國,全球每年新增100萬胃癌患者,其中中國患者佔據42-45%,"每年中國新發胃癌患者有45.6萬人,死亡39萬人,而被發現'胃癌腹膜轉移'是最讓人害怕的,因爲它有着70%左右的致死率,惡性程度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