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百度青年节搜索大数据所显示的,这一代年轻人是如此的多元:他们喜欢追星,但也崇拜英雄。虽然在《后浪》的视频里,演员何冰以上一代人的身份包含深情的鼓励新一代“年轻人”:“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

“五四青年节”之际,B站的一条“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后浪》刷爆社交媒体。通过对“后浪”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可以发现标签被越来越多叠加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当代青年,在标签下的一次又一次“逆行”。

过去,受制于有限的认知手段,主流阶层往往都是粗暴的给新一代年轻人贴上一些简单的标签。比如60、70后曾把80叫做“垮掉的一代”,80后又把90、00后称作“非主流”。

但今天,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和不断进步技术,事情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45.5%的网民为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移动搜索用户已达7.05亿人。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网民,都在使用搜索功能。

而每一次“搜索”动作的背后,都是一个人内心需求的真实反应。通过对搜索的大数据分析,已经可以全面的反映出一个群体的面貌。像百度最新发布的青年节大数据搜索,就展现出了一个和人们以往印象中不一样的当代青年。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

从1919年的那场青年运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1年。这也意味着,以年龄代际划分的“青年”,已经更迭了10多代。人群更迭,但有趣的是,似乎无论哪一代人掌握主流话语权,都热衷于定义新一代“年轻人”。

“经验丰富的领导们,长辈们都表示,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未遇到过像眼前的这代年轻人一样,自私、无礼和只会享乐。”注意,这句话不是今天说的,而是出自1911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封信。

社会的发展证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机会。正如国学家季羡林曾说过的那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五四”之际,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其中很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

比如1996的10月出生的女孩甘如意,在疫情爆发,各地封路后,不分昼夜、风雨兼程,4天3夜骑行300公里回到武汉的诊所。1992年11月出生的韩磊,在被确诊脑瘤后,积极治疗的同时还潜心科研,牵头研制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1994年5月出生的黄愉婷,作为国家电网员工,三年来她接待一万多名用电客户,无投诉、全满意。

虽然此前,人们给这一届后浪贴上过“自我”、“自私”、“啃老”等标签,但在当下的疫情期间,这一届年轻人确实表现出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疫情之下的大数据搜索,展现出了这届年轻人和过往不符的形象。这一届年轻人,更加热衷公益,关心社会。近90天里,90后、00后对“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表现出更高的搜索积极性,远超其他年龄段。00后对钟南山、李兰娟、袁隆平等“实力派”权威院士的搜索热度环比也增长107%,一度超过华晨宇、杨幂等明星。

有网友评论说:“在经历了疫情以后,我们发现新一代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抗疫一线。感谢这样的时候,让我们能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去回报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

季羡林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浪奔浪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更迭,因为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征路,每代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群体特征。就像百度青年节搜索大数据所显示的,这一代年轻人是如此的多元:他们喜欢追星,但也崇拜英雄;热爱公益,也关心商业;具有社会担当,但也向往财富自由,而这正是搜索存在的价值之一。

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历史变化时代,见证了很多事件,我们即是其中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当我们身处其中,可能感觉不到变化,注意不到问题。就像互联网的发展,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身处移动互联网大潮时,各个领域的改造早已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就像80后们还在调侃90后是“非主流”,眨眼间今天00后们已经成为商业力量追逐、取悦的重要对象。

搜索可以反映并捕捉到这些轨迹。当代车轮碾过,搜索就是时代留下的车辙,记录了一切。

得年轻人,得天下

今天,社会对“后浪”的态度,早已发生了骤变。

虽然在《后浪》的视频里,演员何冰以上一代人的身份包含深情的鼓励新一代“年轻人”:“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但实际上,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们”,早就在互联网上销声匿迹了。

今天,在腾讯、阿里、百度等主流商业力量的眼里,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才是消费主力,是他们研究和取悦的重点对象。而《后浪》这个视频,也被认为是取悦年轻人的行为。微博用户@王川玲就说:太讨好后浪了。

窦文涛也曾在《锵锵三人行》节目里感慨:“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从未像现在这样,这么重视年轻人,甚至有些讨好他们。

品牌们愿意不惜力气的取悦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深知,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即将到来的未来。行业是过去,顾客是未来。这也是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秉持多年的信仰。

在中国的互联网届,大概从2017年开始,就把“年轻化”当作了共识。从电商到社交,他们一边试图探究年轻人的喜好,一边强调自己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

年轻人正在悄无声息地重写全球商业格局,企业们也各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迫切的希望在年轻群体中建立起全新的认知。

然而,在很多品牌眼里,年轻人又是如此的难以捉摸。就像《后浪》这个视频,看起来并没有得到年轻人的认同。有人统计,朋友圈里,转发视频的更多的是70、80后们这些“前浪”,而不是“后浪”。微博用户@LucyShieh说:一群前浪在朋友圈转发了后浪,我点都没点开,油盐不进 。

品牌和人一样,经历着成长与焦虑,害怕跟不上潮流而被时代所抛弃。他们迫切的希望找到年轻人,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以最恰当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从而在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但是,年轻人在哪里?他们在想什么?答案可能就在他们的手机里。马化腾曾感慨:“有时候你什么错都没有,就是错在太老了。”他曾因为看不懂年轻人,觉得snapchat这个玩意特无聊,却没想到12岁到18岁的年轻人都在上面玩。

在手机的那些app,那些浏览记录里,藏着蛛丝马迹,而搜索大数据显然是把这些蛛丝马迹串珠成串的最好工具。

搜索是网民在移动端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和流量入口,而对搜索大数据的分析,则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给出用户画像。就像百度最新发布的青年节搜索大数据,显示这届青年群体拥有更多元的文化构成,既有喜欢汉服的古风少年,也有重现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新新人类。

百度搜索近90天内的大数据显示,90后对于“现代风”的搜索兴趣超“古风”,而00后对于“古风”的搜索兴趣超“现代风”,这也反映出当代年轻群体的文化包容性。而无论是亚文化,还是主流文化,当代年轻人的兴趣都足够丰富多彩。

和年轻人交流,就应该用年轻人的喜欢的方式。如果他是古风少年,就跟他谈汉服,谈穿越,谈李子柒;如果他崇尚功能主义,就跟他谈断舍离,小确幸,如何整理生活。

得年轻人,得天下。但年轻化没有套路可用,只能透过他们的行为,利用搜索和大数据分析,去发掘他们背后的想法,从而达成有效的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