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该媒体刊出独家重磅报道剑指CDC,称其在筛查新冠病人时混淆了抗体和病毒测试,把某人当前是否感染新冠的检测结果,和某人之前是否感染过新冠的检测结果混为一谈,导致确诊病例数大大虚高,以至于各州被庞大的确诊数吓得不敢复工。美国主流左派媒体三天两头刊发标题类似“病例数被严重低估”、“大量新冠病人死于家中未计入死亡数字”的文章,右翼媒体和共和党人却委屈地天天喊冤,称美国疾控中心(下文简称CDC)污染数据,夸大数字,让各州复工进程举步维艰,还想顺手把特朗普拉下马。

腾讯新闻国际频道独家栏目《聚焦》,本期关注:新冠在美国,不只是人的病

截至北京时间5月28日5时,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69万,死亡超过10万人,死亡数已经持续一月多高居世界首位。

伴随着数字飞涨的,是旷日持久的口水仗和铺天盖地的质疑。美国主流左派媒体三天两头刊发标题类似“病例数被严重低估”、“大量新冠病人死于家中未计入死亡数字”的文章,右翼媒体和共和党人却委屈地天天喊冤,称美国疾控中心(下文简称CDC)污染数据,夸大数字,让各州复工进程举步维艰,还想顺手把特朗普拉下马。


嘴仗打个不休,美国真实的病例数成了谜,两边不讨好的CDC沦为“里外不是人”的境地,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国会唇枪舌剑,云里雾里的美国民众只好忙着站队两党或旁观看热闹。

在这场扑朔迷离的无头争论里,谁才是真正被“阴谋论”的那一方?

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一回事

美国《大西洋月刊》首先在此事上发难。

5月21日,该媒体刊出独家重磅报道剑指CDC,称其在筛查新冠病人时混淆了抗体和病毒测试,把某人当前是否感染新冠的检测结果,和某人之前是否感染过新冠的检测结果混为一谈,导致确诊病例数大大虚高,以至于各州被庞大的确诊数吓得不敢复工。


“CDC怎么会犯这种错误?真是一团糟。”得知这一情况的哈佛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长艾希什·贾哈生气地对《大西洋月刊》说道,“你一定是在和我开玩笑。”

让艾希什·贾哈如此生气的原因,是因为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病毒测试是检测病人的鼻拭子或唾液样本,来确定病人当前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诊断病例的全球通用方法;而抗体测试是通过血液样本检测生物学信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曾经接触过新冠病毒。也就是说,即便是曾经不药而愈或得到救治康复的新冠病人,体内若存在接触过新冠病毒的生物学信号,例如新冠病毒抗体等,仍然会被算进确诊病例里。


这两种检测方法在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和佛蒙特州等在内的几个州,都是同时运用,并被一同算进确诊数据里的。弗吉尼亚州和缅因州直到五月中旬前都一直沿用这种方法,直到《大西洋月刊》报道后,他们才予以纠正并公开道歉。而佛蒙特州政府表示,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这种方法有问题。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威廉·汉纳格指责CDC的做法会让病例数变得令人怀疑且难以解释。“除了误导公众对于真实疫情的认知之外,CDC这么做,还会让流行病学家们对疫情判断失误。”


细究CDC网站上的措辞变化,不难发现,该机构对这种混淆心知肚明:5月18日,CDC还在网站上强调,确诊数不包括抗体测试的结果,仅限于病毒测试,而到了5月20日,这项声明已经悄悄消失,网站上关于科普两种测试区别的语句也已消失,新版本中的表达是“病例数据是从许多来源处收集的”,这无异于默认检测数据包括了两种测试的结果。对于这一点,5月20日CDC也向《大西洋月刊》予以了证实。

而耐人寻味的是,混淆两种检测方式让病例数虚高,却拉低了普通人的检测阳性率。

以网站更改措辞的那几天为例。5月18日,CDC官网宣布,美国已经进行了1020万次检测,呈现阳性的比例为15%。但在5月20日,即CDC默认数据囊括两种检测结果的那一天,整体阳性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20日当天,CDC新检测了约63万次测试,呈阳病例数却只有52429例,阳性率大约为8.3%。


“这正是我担心的问题。”贾哈说道,“抗体检测的准确率远低于病毒检测,而且抗体检测用于一般人群,而不仅限于有症状的人群,本来阳性率就会更低,所以实际上,抗体测试以非常戏剧性的方式拉低了阳性率。”

这种数据大杂烩的直接结果之一,是美国的阳性率下降速度惊人,从5月第一个星期的10%迅速降至5月20日的6%,但贾哈对于这一大好局面高兴不起来:“我们都期待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的规模和速度也太让人惊讶了。”

报忧不报喜

另一个让数据成谜的统计方法,是CDC将新冠疑似病例算进了确诊数据里


4月5日,CDC在官网发布声明,宣布从此以后会将疑似病例算进新冠确诊数字中,疑似死亡病例会算进新冠死亡数字中。

据CDC网站的介绍,对于“疑似”的定义是,“符合新冠临床标准和流行病学证据,或者符合假定的实验室证据,但未进行任何实验室测试”的可能病例。

据《科学美国人》杂志介绍,一般来说,患者的死亡证明会由负责治疗患者的医生签发,各州会收集死亡证明并汇集成数据。对于很多死于家中等非医院场所的患者,会由医疗检查员或验尸官签发死亡证明,他们是独立的官员,受辖于县级或市级政府。


一般来说,死亡证明的死亡原因一栏,分为三行,第一行需要填写直接死亡原因,一般新冠死者的直接死因为“呼吸困难”;第二行则填写导致直接死因的病理性事件,一般是“由于新冠病毒”;还有一行,是要填写病人自身患有的可加重病情的基础疾病,譬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然而,不是所有的验尸官或医疗检查员都有条件对死者进行新冠检测。在没有检测条件的情况下,试图确认死因的医疗人员会梳理死者过往病历,询问家属死者的症状。如果死者的表现符合新冠的流行病学证据或临床标准,将会被认定为“疑似病例”。


因为各州在确认疑似病例时存在不同的规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疑似病例的准确性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但对于一些右翼人士提出的,体检官员故意将普通死者标记为“新冠疑似死亡病例”的质疑,美国全国医学检验师协会(NAME)主席塞莉·艾肯并不认可。

“验尸官们是独立的,他们从左派到右翼,政治立场各有不同。”艾肯说道,“他们没办法做到这么有组织地夸大数据,抹黑共和党政府。”

而这种将疑似算进确诊病例的做法,除了CDC,别国政府也鲜有人为,但这倒符合了CDC一向“报忧不报喜”的传统。


譬如,在2009年的HIN1美国大流感中,从2009年四月疫情开始,到2010年三月中旬,CDC公布的累计流感感染人数达到了6000万人,27万人住院治疗,有1.2万人死于那次流感。

但根据CDC官网的介绍,他们所统计的流感死亡,事实上是“流感相关的死亡”。譬如,一些有慢性病的易感人群,在感染流感后会引发并发症,譬如肺炎、心力衰竭等,医生们最终治疗的是并发症,而不是流感本身,死因自然而然也会归咎于并发症。

但因为流感病毒是“蝴蝶效应”中蝴蝶扇动的那一下翅膀,CDC在统计时会将这些死亡统统归于流感死亡。然后,CDC会根据“流感住院率”等历史数据,估计出流感致死的真实死亡人数,此举是为了防止一些病例被遗漏或忽视。


CDC在大流感期间沿用的修正数据方式,和如今在新冠疫情期间将疑似病例也涵括进去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为了让疫情的严重性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似乎未必真如共和党人所批评的“故意污染数据”。

数据到底高了还是低了?

CDC雾里看花的数据统计方式,被两边都抓住了把柄,右翼批其虚夸数字,左派人士也有话要说。

马萨诸塞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急诊医生杰里米·福斯特透露,因为新冠病毒正在不断变异,症状也日新月异,医学界一直在更新新冠的临床医学指南,这让一些之前看上去与新冠无关的症状难免被验尸官忽略,被当成了普通死亡。


福斯特举例道,一些年轻人死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没有任何新冠的呼吸道症状,但新冠检测却呈阳性。现在医学界已经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血液凝块,而福斯特和同事们曾对20名阳性的死者进行检查,发现有6人脑中含有微小的血块,这些血块导致他们中风死亡,而新冠病毒就是间接死因。

但这种并不典型的症状,之前一直被验尸官们忽略,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新冠死亡病例被当成一般死亡。另外,在疫情未大流行之前,验尸官们对死者的尸检比例非常低,鲜有对死者进行新冠检测的意识,这也会导致不少死于家中、未经检测的新冠死者被遗漏。

西奈山验尸服务主任玛丽·福克斯则提出了另一重隐忧。她认为,随着时间流逝,因为担心疫情而不敢去医院就诊的病人会越来越多,而重症病人的病情是容不得丝毫拖延的,这种情况导致的死亡也应该被算进新冠致死数字里,因为是新冠疫情导致城市封锁产生的连锁反应。


但南佛罗里达大学(USF)公共卫生教授杰伊·沃尔夫森觉得,这些说法倒是有“负负得正”的可能。虽然CDC统计数据上有稀里糊涂的地方,各州政府标准不一,各执一词,但有增有减的因素存在,可能会让过高的数据和过低的数据相互抵消,让最终的数字更接近真实数字。

“低估或高估都是有可能的,目前也不好说哪种可能性最大,没准儿它们就能简单地维持平衡呢。”沃尔夫森说道。

本期作者:驻外族 叶承琪

本文独家供稿腾讯平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