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該媒體刊出獨家重磅報道劍指CDC,稱其在篩查新冠病人時混淆了抗體和病毒測試,把某人當前是否感染新冠的檢測結果,和某人之前是否感染過新冠的檢測結果混爲一談,導致確診病例數大大虛高,以至於各州被龐大的確診數嚇得不敢復工。美國主流左派媒體三天兩頭刊發標題類似“病例數被嚴重低估”、“大量新冠病人死於家中未計入死亡數字”的文章,右翼媒體和共和黨人卻委屈地天天喊冤,稱美國疾控中心(下文簡稱CDC)污染數據,誇大數字,讓各州復工進程舉步維艱,還想順手把特朗普拉下馬。

騰訊新聞國際頻道獨家欄目《聚焦》,本期關注:新冠在美國,不只是人的病

截至北京時間5月28日5時,美國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69萬,死亡超過10萬人,死亡數已經持續一月多高居世界首位。

伴隨着數字飛漲的,是曠日持久的口水仗和鋪天蓋地的質疑。美國主流左派媒體三天兩頭刊發標題類似“病例數被嚴重低估”、“大量新冠病人死於家中未計入死亡數字”的文章,右翼媒體和共和黨人卻委屈地天天喊冤,稱美國疾控中心(下文簡稱CDC)污染數據,誇大數字,讓各州復工進程舉步維艱,還想順手把特朗普拉下馬。


嘴仗打個不休,美國真實的病例數成了謎,兩邊不討好的CDC淪爲“裏外不是人”的境地,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國會脣槍舌劍,雲裏霧裏的美國民衆只好忙着站隊兩黨或旁觀看熱鬧。

在這場撲朔迷離的無頭爭論裏,誰纔是真正被“陰謀論”的那一方?

病毒檢測和抗體檢測?一回事

美國《大西洋月刊》首先在此事上發難。

5月21日,該媒體刊出獨家重磅報道劍指CDC,稱其在篩查新冠病人時混淆了抗體和病毒測試,把某人當前是否感染新冠的檢測結果,和某人之前是否感染過新冠的檢測結果混爲一談,導致確診病例數大大虛高,以至於各州被龐大的確診數嚇得不敢復工。


“CDC怎麼會犯這種錯誤?真是一團糟。”得知這一情況的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艾希什·賈哈生氣地對《大西洋月刊》說道,“你一定是在和我開玩笑。”

讓艾希什·賈哈如此生氣的原因,是因爲病毒檢測和抗體檢測存在很大的區別。一般來說,病毒測試是檢測病人的鼻拭子或唾液樣本,來確定病人當前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診斷病例的全球通用方法;而抗體測試是通過血液樣本檢測生物學信號,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曾經接觸過新冠病毒。也就是說,即便是曾經不藥而癒或得到救治康復的新冠病人,體內若存在接觸過新冠病毒的生物學信號,例如新冠病毒抗體等,仍然會被算進確診病例裏。


這兩種檢測方法在包括賓夕法尼亞州、得克薩斯州、喬治亞州和佛蒙特州等在內的幾個州,都是同時運用,並被一同算進確診數據裏的。弗吉尼亞州和緬因州直到五月中旬前都一直沿用這種方法,直到《大西洋月刊》報道後,他們才予以糾正並公開道歉。而佛蒙特州政府表示,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這種方法有問題。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威廉·漢納格指責CDC的做法會讓病例數變得令人懷疑且難以解釋。“除了誤導公衆對於真實疫情的認知之外,CDC這麼做,還會讓流行病學家們對疫情判斷失誤。”


細究CDC網站上的措辭變化,不難發現,該機構對這種混淆心知肚明:5月18日,CDC還在網站上強調,確診數不包括抗體測試的結果,僅限於病毒測試,而到了5月20日,這項聲明已經悄悄消失,網站上關於科普兩種測試區別的語句也已消失,新版本中的表達是“病例數據是從許多來源處收集的”,這無異於默認檢測數據包括了兩種測試的結果。對於這一點,5月20日CDC也向《大西洋月刊》予以了證實。

而耐人尋味的是,混淆兩種檢測方式讓病例數虛高,卻拉低了普通人的檢測陽性率。

以網站更改措辭的那幾天爲例。5月18日,CDC官網宣佈,美國已經進行了1020萬次檢測,呈現陽性的比例爲15%。但在5月20日,即CDC默認數據囊括兩種檢測結果的那一天,整體陽性率下降了一個百分點。20日當天,CDC新檢測了約63萬次測試,呈陽病例數卻只有52429例,陽性率大約爲8.3%。


“這正是我擔心的問題。”賈哈說道,“抗體檢測的準確率遠低於病毒檢測,而且抗體檢測用於一般人羣,而不僅限於有症狀的人羣,本來陽性率就會更低,所以實際上,抗體測試以非常戲劇性的方式拉低了陽性率。”

這種數據大雜燴的直接結果之一,是美國的陽性率下降速度驚人,從5月第一個星期的10%迅速降至5月20日的6%,但賈哈對於這一大好局面高興不起來:“我們都期待有所改善,但是這種改善的規模和速度也太讓人驚訝了。”

報憂不報喜

另一個讓數據成謎的統計方法,是CDC將新冠疑似病例算進了確診數據裏


4月5日,CDC在官網發佈聲明,宣佈從此以後會將疑似病例算進新冠確診數字中,疑似死亡病例會算進新冠死亡數字中。

據CDC網站的介紹,對於“疑似”的定義是,“符合新冠臨牀標準和流行病學證據,或者符合假定的實驗室證據,但未進行任何實驗室測試”的可能病例。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介紹,一般來說,患者的死亡證明會由負責治療患者的醫生簽發,各州會收集死亡證明並彙集成數據。對於很多死於家中等非醫院場所的患者,會由醫療檢查員或驗屍官簽發死亡證明,他們是獨立的官員,受轄於縣級或市級政府。


一般來說,死亡證明的死亡原因一欄,分爲三行,第一行需要填寫直接死亡原因,一般新冠死者的直接死因爲“呼吸困難”;第二行則填寫導致直接死因的病理性事件,一般是“由於新冠病毒”;還有一行,是要填寫病人自身患有的可加重病情的基礎疾病,譬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然而,不是所有的驗屍官或醫療檢查員都有條件對死者進行新冠檢測。在沒有檢測條件的情況下,試圖確認死因的醫療人員會梳理死者過往病歷,詢問家屬死者的症狀。如果死者的表現符合新冠的流行病學證據或臨牀標準,將會被認定爲“疑似病例”。


因爲各州在確認疑似病例時存在不同的規則,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疑似病例的準確性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但對於一些右翼人士提出的,體檢官員故意將普通死者標記爲“新冠疑似死亡病例”的質疑,美國全國醫學檢驗師協會(NAME)主席塞莉·艾肯並不認可。

“驗屍官們是獨立的,他們從左派到右翼,政治立場各有不同。”艾肯說道,“他們沒辦法做到這麼有組織地誇大數據,抹黑共和黨政府。”

而這種將疑似算進確診病例的做法,除了CDC,別國政府也鮮有人爲,但這倒符合了CDC一向“報憂不報喜”的傳統。


譬如,在2009年的HIN1美國大流感中,從2009年四月疫情開始,到2010年三月中旬,CDC公佈的累計流感感染人數達到了6000萬人,27萬人住院治療,有1.2萬人死於那次流感。

但根據CDC官網的介紹,他們所統計的流感死亡,事實上是“流感相關的死亡”。譬如,一些有慢性病的易感人羣,在感染流感後會引發併發症,譬如肺炎、心力衰竭等,醫生們最終治療的是併發症,而不是流感本身,死因自然而然也會歸咎於併發症。

但因爲流感病毒是“蝴蝶效應”中蝴蝶扇動的那一下翅膀,CDC在統計時會將這些死亡統統歸於流感死亡。然後,CDC會根據“流感住院率”等歷史數據,估計出流感致死的真實死亡人數,此舉是爲了防止一些病例被遺漏或忽視。


CDC在大流感期間沿用的修正數據方式,和如今在新冠疫情期間將疑似病例也涵括進去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爲了讓疫情的嚴重性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似乎未必真如共和黨人所批評的“故意污染數據”。

數據到底高了還是低了?

CDC霧裏看花的數據統計方式,被兩邊都抓住了把柄,右翼批其虛誇數字,左派人士也有話要說。

馬薩諸塞州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急診醫生傑里米·福斯特透露,因爲新冠病毒正在不斷變異,症狀也日新月異,醫學界一直在更新新冠的臨牀醫學指南,這讓一些之前看上去與新冠無關的症狀難免被驗屍官忽略,被當成了普通死亡。


福斯特舉例道,一些年輕人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發作,沒有任何新冠的呼吸道症狀,但新冠檢測卻呈陽性。現在醫學界已經發現,新冠病毒會導致血液凝塊,而福斯特和同事們曾對20名陽性的死者進行檢查,發現有6人腦中含有微小的血塊,這些血塊導致他們中風死亡,而新冠病毒就是間接死因。

但這種並不典型的症狀,之前一直被驗屍官們忽略,不可避免地會使一些新冠死亡病例被當成一般死亡。另外,在疫情未大流行之前,驗屍官們對死者的屍檢比例非常低,鮮有對死者進行新冠檢測的意識,這也會導致不少死於家中、未經檢測的新冠死者被遺漏。

西奈山驗屍服務主任瑪麗·福克斯則提出了另一重隱憂。她認爲,隨着時間流逝,因爲擔心疫情而不敢去醫院就診的病人會越來越多,而重症病人的病情是容不得絲毫拖延的,這種情況導致的死亡也應該被算進新冠致死數字裏,因爲是新冠疫情導致城市封鎖產生的連鎖反應。


但南佛羅里達大學(USF)公共衛生教授傑伊·沃爾夫森覺得,這些說法倒是有“負負得正”的可能。雖然CDC統計數據上有稀裏糊塗的地方,各州政府標準不一,各執一詞,但有增有減的因素存在,可能會讓過高的數據和過低的數據相互抵消,讓最終的數字更接近真實數字。

“低估或高估都是有可能的,目前也不好說哪種可能性最大,沒準兒它們就能簡單地維持平衡呢。”沃爾夫森說道。

本期作者:駐外族 葉承琪

本文獨家供稿騰訊平臺,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