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春秋時期的晉國最大的內部問題就是卿大夫專權,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都因此改變。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時,後世有不少人認爲晉國之所以會出現嚴重的卿大夫專權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晉無公族”。

在春秋時期,“公族”指的是與國君同宗的貴族。一般來說,在古代社會,國君的家族應該是政權內最興旺發達的家族。但晉國的公族在春秋初年便幾乎在國內絕跡,導致外姓卿大夫勢力壯大,結果架空了國軍。那麼晉國爲什麼會出現“晉無公族”的現象呢?

周平王二十五年(前746年),晉國國君晉昭侯把曲沃城封給了自己的叔叔成師,成師此後也被稱爲“曲沃桓叔”。曲沃城比當時的晉國國都翼城還要大,曲沃桓叔的出現也就意味着晉國出現了“一國二主”的局面。當時很多人都反對這一決定,但晉昭侯卻我行我素。

曲沃桓叔本來就是很有才能和威望的人,憑藉曲沃城的基礎很快發展成爲與國君比肩的大勢力。此時曲沃一族便定下目標:一定奪取晉國國君之位。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三代長達六十幾年的努力,連續殺掉了五代晉國國君,終於奪得了國君之位。

這場長達六十餘年、最終以曲沃旁系取代晉國嫡系的內亂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曲沃奪嫡”。在這場長達幾十年的內亂中,除了曲沃一族之外,晉國其他公族基本都被消滅了。而因爲先祖的“榜樣力量”,曲沃一族的嫡系與旁系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周僖王五年(前677年),完成奪嫡的晉武公去世,其子晉獻公繼位。晉獻公繼位後非常擔心曲沃旁系的其它公族會效仿先祖,奪了他這個曲沃嫡系的國君之位。所以在即位後的第八年,晉獻公幾乎將晉國的其他公子全部殺光,少數倖存者也逃出了晉國。

晉獻公晚年又因爲好色引發了“驪姬之亂”,他的兒子大部分也都不得善終。晉國的公族內亂一直持續到晉文公即位後纔算結束,導致晉國將霸主之位拱手讓給了齊國,甚至一度被新生的秦國所壓制。正因如此,晉文公立下規矩:晉國公子在成年後都要送到國外,希望憑此徹底杜絕公族內亂。

由於長時間的內亂殺戮和晉文公定的規矩,晉國的公族勢力從此消失,這便是“晉無公族”。但晉文公沒有想到的是,外姓卿大夫後來卻填補了公族卿大夫所遺留的空白,晉國的內亂依然是春秋諸侯中最嚴重的,最終導致晉國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