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長期霸居中原霸主之位。前期晉國的國君權力比較大,但中後期內部紛爭不斷,國君權力基本被架空,形成了特有的卿家政治。當時晉國先後有狐氏、先氏、胥氏、欒氏、郤氏、趙氏、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等十幾個強勢家族。多輪內鬥中,十幾個不同姓氏輪流爭奪的六卿席位,數量從開始的十多個減少成八個,又從八個變成了六個。最後又從六卿把持朝政慢慢地演變成了四卿專政,再到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分晉,周威烈王把三家正式封爲諸侯,晉國也就不復存在了。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春秋後期的諸侯國

魏氏起家

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的魏氏自晉獻公時入仕晉國。據《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後人,而畢公高則與周王室同姓,說是周文王的兒子,後來被周武王封於畢地(地點有說咸陽附近,有說西安附近的),於是爲畢姓。後因西戎戰亂亡國,其中一支畢姓家族流入晉國追隨晉獻公,後因畢萬(另一功臣是趙夙,趙氏的領袖)作戰有功,被封爲了魏地大夫,畢氏家族在晉國有了自己的封地。晉獻公死後,四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晉國陷入內亂,畢氏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並以國名魏作爲自己的姓氏。

 

晉國後來又發生了"驪姬之亂",陷入長期混亂之中,而此時的魏武子又支持被迫出走的晉公子重耳,歷經十九年回國,重耳成爲晉文公,武子被封爲大夫,治於魏地,但此時的武子並沒有官列卿位,魏氏仍然在通往權力中心的道路上努力着。

 

魏氏掌權

到了魏絳(史稱魏莊子)時期,這是魏氏家族崛起的關鍵人物,以"和戎"而揚名,晉悼公賞賜他享受金石之樂,特許他以卿的身份享受諸侯禮制待遇,這時的魏氏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了晉國的名門望族。到了晉昭公時期,魏獻子(魏舒)因太原大戰而一舉成名,通過毀車以爲行,改車站爲步戰,大敗狄軍。此時,晉昭公死去,六卿漸掌政權,晉公室逐漸卑微,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退休,魏獻子執掌了晉國大權,六卿誅滅了祁氏、羊舌氏,瓜分其封地。這時的晉國魏獻子、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同時擔任晉卿。後來趙簡子因晉陽之變,又聯合魏、韓一同進攻範氏、中行氏。此後,三家共掌晉權,晉君權力衰落。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滅掉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這一事件被視爲春秋與戰國兩個歷史時期的分水嶺。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爲侯。魏文侯時期,魏國又通過李悝變法改革,開啓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使國力變得強大起來,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魏國也成爲戰國初期強國,成爲了戰國七雄之一。

 

(本文原創作者:史說新傳,各自媒體平臺同號;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