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7日,成都市文管處的專家在成都市西郊土橋鎮西側曾家包發現一處高8米、直徑約50米的大土包。

經考古人員發掘,證實這是建在一起的兩座東漢墓葬。其中的畫磚石刻內容豐富、生動精美,漢代生活場景,栩栩如生。

穿越時空,走進東漢蜀人社會生活

曾家包東漢墓,包括一號、二號兩座墓葬。 考古清理發現盜墓者挖了四個洞,這兩個墓已被多次盜掘。

盜墓人打破不少陶器、 銅器,墓洞中散落着一些殘片。 葬具也已朽了, 僅存一些骨渣。

考古人員仍發掘出古錢幣、 銅車飾、 銅飾片、 金飾珠, 還有殘銅帶鉤、銅鏡殘片等裝飾品。

還好,磚石結構墓穴牢實,保存完整,墓有墓門、墓道、主墓室和東西側耳室完好無損。

墓門上鐫刻的孔雀、人物浮雕及部分畫像石、畫像磚、青瓷碗盤、礦物藥料、陶俑等物。

其中,畫像的內容極爲廣泛,有執劍起舞、宴飲起舞、鳳闕、墓闕、市井、戈射、收穫、鹽井、六博、騎吹、軺車等。

畫像石淺刻有紡織、釀造、舂米、飼雞等。 兩墓共出畫像石十三塊, 刻十一幅畫像,讓你穿越時空,體驗漢代成都人是怎樣生活的。

如:二號墓西扇門外,上部刻有有翼臥鹿; 下部刻一對男, 女人挽高髻,舒廣袖, 持銅鏡; 男人頭着幢, 穿長服, 跪捧書卷。

東扇門外畫像: 上部也爲臥鹿, 下部有男女二人, 男者頭戴冠, 廣袖長服; 女者挽髻、包巾, 廣袖長服, 捧鏡。

東扇門背畫像: 爲武庫圖, 架上插戟、 矛、 掛弩和盾牌。 守庫者席坐於外, 手握環柄刀,

西扇門背上刻朱雀,下部二人, 皆頭着憤, 廣袖長服, 左邊的人擁彗, 右邊的人持環柄刀。

臥鹿、 朱雀……乃驅惡辟邪、祥瑞之物;擁彗者、持刀者既顯示這家主人很有威儀,也是迎接客人禮儀。

狩獵織布釀酒,2000年前成都莊園這樣子

曾家包墓門石刻和後壁畫像石刻,是成都博物館新館內的鎮館寶物之一。

一號墓墓室西后壁上的石刻畫像,由三組自上而下的畫像構成,工藝十分精美。

最上面一組畫像爲“狩獵圖”,畫的是一個狩獵者在羣山中追逐野鹿的情景。

張開的弓箭猶如滿月,野鹿飛奔,靈敏輕捷,接下來是緊依羣山的潺潺河流,河流中的游魚搖頭擺尾,鳥兒們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這幅狩獵圖再現了漢代成都平原的自然環境面貌,潮溼的氣候和低窪的地形使得平原上河澤密佈,林木繁茂;

那些美麗而輕盈的梅花鹿頂着樹杈似的鹿角在平原上跳躍奔跑,而各種各樣的魚則在河澤中嬉戲生長,這是從古蜀時期一直延續到漢代的自然景象,都被收錄在漢墓中的石壁上。

第二組畫像爲武器架和織布機,巧妙地把戰爭與和平生活連在了一起。

武器架上的叉、戟、矛、弓、弩、箭等都排列得十分整齊,像是校場邊上等待人們操練的一堆武器;在武器架旁邊還高高立着一根桅杆,桅杆頂端爬着一隻頑皮的猴子;而桅杆下有一匹駿馬和一輛大篷車,好似在等待着軍令準備出發。

畫像上的織布機共有兩臺,一臺的結構較爲複雜,而另一臺的結構則較爲簡單,跟我們現在偶爾能看見的織布機幾乎沒有兩樣。

畫像石上出現的這兩臺腳踏織布機,是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全世界最早的腳踏織布機圖像。

整幅畫面沒有出現人的形象,但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至。

第三組畫像爲“釀酒圖”,對漢代成都釀酒作坊的生產全過程作了精細的描摹,有女人從井中提水,有牛車送來穀物,然後是一組制酒工藝的流程圖,包括炊煮、釀造和發酵,最後芬芳的酒液都被注入巨大的陶缸中陳列出來。

釀酒作坊的四周還有許多雞鴨禽獸,它們像是聞到了酒糟的香氣前來覓食。

看來,漢代成都的生活景象就猶如這幅“釀酒圖”,充滿了歡樂、自足、真實的日常生活氣息。

(鳳凰網四川綜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