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萱《搗練圖》(局部),唐代。中國書畫中的“雙胞胎”不計其數,如臨摹或仿製前代畫家的作品。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局部縱31.8釐米,橫51.4釐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生物學中,雙胞胎往往有着相似的容貌,讓人一時之間難以辨別,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強大。然而,在藝術界中,也存在着“雙胞胎”乃至“多胞胎”的現象。它們雖不一定是出自同一畫家之手,卻在構圖、線條,甚至筆法上極度相像。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代

著名的如被乾隆皇帝先後入藏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此二卷宛如“雙胞”,令自負於鑑賞的乾隆帝迷惑不已。實則先入藏並經御題且加鈐璽印的那一卷爲摹本,而後入藏的那一卷後世稱“無用師卷”的纔是真跡。乾隆“認假爲真”雖爲笑談,但也說明“雙胞胎”現象鑑定真僞之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沈周《富春山居圖》(局部) ,明代

在它們的背後,是否也有某種強大的“基因”在作怪呢?

在書畫鑑定中,藝術中的“雙胞胎”現象,一般認爲是由仿摹者刻意臨摹所致。南朝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曾提出“畫有六法”,其中最後一項是“傳移模寫”。這裏的“模”通“摹”,係指對原作真跡的摹寫,又稱“影拓”或“移畫”。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明末文人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臨摹作爲習畫的基礎,講求的是以古爲師。後世畫家們追隨前輩大師的腳步,或完全參照原作,或僅憑記憶背臨,創作方法不一。但不論畫家是臨是摹,“形神兼備”始終都是貫徹創作過程的最高準則。

中國書畫中的“雙胞胎”

中國書畫中的“雙胞胎”不計其數,如臨摹或仿製前代畫家的作品;同一題材不同作者及同一作者一稿多畫的作品;以前人的名作作爲母本進行創作的作品等等。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書畫史上有哪些雙胞胎甚至多胞胎作品吧!

【1】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武宗元《朝元仙仗圖》(局部), 北宋

【2】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唐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李公麟《麗人行》,唐代

【3】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唐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張萱《搗練圖》(局部),唐代

【4】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裴寬《秋郊散牧圖》,唐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元代

【5】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傳黃筌《蘋婆山鳥圖》,北宋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林椿《果熟來禽圖》,南宋

【6】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夏永《滕王閣圖》,元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夏永《岳陽樓圖》,元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夏永《黃鶴樓圖》,元代

【7】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佚名《宋人人物》,宋代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仇英《天籟閣摹宋人》,明代

【8】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明代

【9】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梁元帝 《職貢圖卷》 國家博物館藏,北宋摹本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閻立本 《職貢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

【10】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北齊校書圖》北齊楊子華創稿 唐 閻立本 再稿(宋摹本)卷 絹本設色 縱27.6cm×橫114cm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丘文播《文會圖》

【11】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茂林遠岫圖卷》 李成 北宋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北宋 屈鼎 《夏山圖》

【12】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五代 董源《晴嵐飛瀑圖》

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還收藏着不少“雙胞胎”作品,摹本和原作一樣流傳於世,並且臨摹或臨仿者也均爲繪畫名家。

由此可見,在藝術史中,“模仿”並不一定就等同於“抄襲”。石濤曾說過:“不師古法不成我法,不變古法終非家法。”每一個藝術家從藝的道路中都有師法前人的步驟,如果能在向古人學習的過程中,跳脫出古法的窠臼,找到自己的創新點,即便是在仿摹出來的“雙胞胎”作品中,也能彰顯真才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