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图片来源见水印

阴天,下雨,更加符合分别的季节。我记得北京的槐花会开两次,一次是初夏,一次是盛夏。初夏的清风,淡淡花香,很是惬意;盛夏的雨,满地槐花的时候,踩在上面的,往往都是形单影只的脚步。

年龄认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人比较注重年龄对自身的约束,自古便有着“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主张每一个年龄段做每一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女性到了25岁必须结婚,30岁以后就是“半老徐娘”沦落到“没人要”的地步。男性30岁未婚视为人生的失败,如果他不是事业有非常大的成就的话。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自由意识也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网上喊着“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到了线下还是乖乖去相亲,进入父母和周围人期许的生活状态。

虽然大清已经灭亡了很久,佟丽娅的父亲还是在节目上叫女儿“好好伺候老陈家”。高等院校里的很多女生还是想着如何相夫教子,如何必须在25-28岁之间将自己嫁出去;大部分男性也都在存在先“成家”,后“立业”的认知。业可以不成,但是连家也不成,就会被定义为失败。这样的思想也许本身不应该再存着,但这样的文化存在社会氛围中,潜移默化着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即使是一个看上去向往自由独立的人,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这样的潜在认知。这是社会文化的感染,慢慢的转化。长时间的生活教化,没有谁,可以彻底去除。

毕业,正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23-25岁,在传统思想认知上这个年纪应该在一年内过上家庭和谐、工作稳定的生活。但是刚刚离开学校一两年,对这个社会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如何去选择一个共同面对世界的战友?如何去选择一项奉献终生的事业?这才是他们面对和摸索社会的开始,不应该如此快的被“催熟”。

一个17岁的少女为了探索性,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性认知去做援交少女。不是因为钱,而是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事情放在西方社会,父母朋友和邻居只会给她一个拥抱,欢迎她回归。而东方家庭,则会是父母的训斥和邻里的闲言碎语。

在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中,人没有年龄的限制。不婚主义、丁克家庭还有年到五六十再去结婚都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但是在东方社会,这不被社会传统和主流价值观认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身边人和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他们在任何时候结婚,任何时候终止婚姻,任何时候开始一项学习与事业,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我们三十岁还在读本科就是奇闻,50岁辞职换一个行业工作就是任性。我们社会和文化对自由选择的权力没有太大的包容。

人类群居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但是过于群居就失去了个人空间。西方的城市按街区划分,主张人与人之间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中国是大院,主张邻里之间互唠家常。没有独立的花园、草坪去打理,就把闲时时间花在关注邻里的家事上面,这样的人居环境养成了国人爱关心别人家事的习惯。伴随而生的,是我们害怕别人的评价,不敢独立的去做自己。习惯比较,父母比较“别人家的孩子”。

23-25岁,你想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有:婚姻、房产、育儿、养老、事业。这里的每一项任务,都想需要去完成,完成得越早在同龄人中越有成就感。也满足了父母和社会的期望。然而这个过程中,把它们当做一项一项必做的任务去完成的你,到底是完成任务的职员,还是一个活生生的自己。

独立而自由,生命是自己的。我们为自己而生,并不需要背负父母的期望、邻里社会的认同,去过一个符合他们评价标准的生活。生命只有60年是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把时间浪费在迎合他人和社会的要求上,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在上面的几项任务中,只有养老是不可以完全自由自主的。关于养老和孝顺,最好的告别就是不把他们当老去的人,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与自己对等的人相看待。但是国人倚老卖老的毛病很难改变,子女不听话去做自己去叛逆就是不孝。这种孝文化是封建农业社会维护社会稳定而创造的文化,建立在束缚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并不符合现代主流社会的发展。把他们尊重为自由而独立的对等的人,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方式,并不是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

我们,不应该被年龄所束缚。“每一个年纪都是重新出发的年纪,请不要停下来,请你远离无知与束缚,请你去学习,去进步、请你去爱、去追寻,去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虽是一句定义东西方年龄认知差异的鸡汤,但也不妨一读。

身份认知

毕业,意味着自己不再是学生,而是转入了另一个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包容,就像对幼稚的孩子。校招与社招的区别,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走出社会,意味着别人对我们的包容和容忍会减小。还是学生的时候,学生这个身份带给了我们太多,给了我们很多犯错和任性的机会。犯了错,只要你跟别人说你是学生,别人马上就会宽容一些。进入职场也是,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是“新人”,可以肆无忌惮的犯一些错,但是时间久了变旧人,就不会得到容忍。就像现在的,从校园走向社会。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可以一辈子都是学生这样,接受别人的宽容该多好,可惜我们都会长大。而一直是学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成长。这是生命生长的周期,成长必经的历程。犯过错,看过世界,就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个时候获得的快乐,是做学生的时候躺着的那种舒适所无法比拟的。

现在,我们只是从学生转变成了职场新人。以后我们还会成为别人的丈夫、妻子、父亲和母亲,还会有很多的社会角色。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享有对应的权力。学生时代,我们享有社会宽容的权力,同时必须担负将来为这个社会做出奉献与回报的责任。而毕业,就是社会和父母宽容“投资”需要“回报”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做,看不到“收益”的投资,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享受学生的舒适。

学生多好,父母、老师和整个社会都给我们让步,予以我们包容。这样的环境多么美好而纯粹,但着不是我们选择的纯粹,是外界环境给予我们的被动的纯粹。成长,就是去追求一种自己创造的纯粹,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心无杂念的对待人与事,就是自己主动创造的纯粹。这将是另一段旅程,它更加的惊险刺激,也会收获更多。

我们的离开,是在成为下一批对学生宽容的人,为下一批人的成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生生不息。

珍惜每一个当下

当下是过去的未来,是未来的过去。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我曾不止一次听说“活在当下”是对于焦虑型人格和怀旧型人格最好的治疗药,同样适用的还有情绪管理。有一个长期规划,并且目标明确的人是幸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甚至连一项兴趣爱好是什么都没有。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样的现象下,我们能做的只有专注当下。

活在过去的人抑郁,活在未来的人焦虑,只有活在当下的人安静富足。情绪管理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某些事情,耿耿于怀,无法放下。总是纠结于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或者是某个瞬间放手造成的遗憾。将注意力放在怨恨他人或者归责自己的身上,充满戾气。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剩下负能量的宣泄,那么关系也意味着走向死亡。我们都活在关系之中,朋友、家人,情绪管理主张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关注当下的事情,只考虑自己能够做出改变的,不念过往,不焦虑未来。因为只有做好当下,才有未来可言。

第一步还没有走出,就去考虑第二步怎么走的人,很少能走出第一步。因为笼罩在无穷无尽之后的巨大压力与焦虑之下。马云爸爸说过一句“很多人都有很大的梦想,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前天晚上”。事情考虑太周全,并不是好事,去做当下应该去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事情。

关于选择。在古希腊哲学流派中有一个叫斯多葛学派,主张对生活持一个“控制二分法”的态度。是活在当下的典型代表,主张在遇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犹豫纠结的时候,立刻将事情用二分法划分。划分为“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进而将注意力放在“我能控制的”之上。

查理芒格有同样的观点,就是“想要得到一样东西,首先要让自己配得上它”。意思就是去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就是去控制自己,让自己能够配得上那样东西。而不是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能控制的自己想得到的那样东西之上。

同样的,我们毕业,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终将毕业,不能控制我们的出身与背景。但是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控制我们是否保持真诚的心态去面对事情,能够控制和选择我们想要交往的朋友,想要从事的事业。人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际遇,每一个路口都是机会。不同的选择,进入不同的平行空间,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选择与控制权都在自己的手里,珍重每一个当下。不焦虑太多未来。

向内认知,向外行走

焦虑和感到痛苦难过挣扎撕裂的时候,要么是你错了,要么是世界错了。你自己错了,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态和认知;世界错了,就去改变它。

没有必须要做什么事情的年龄限制,只有身份限制。身份是自己的选择,也可以随时选择丢掉身份。在任何事情上,自己才是主角,任何时候都拥有选择权。

毕业不是学习的终止,我们一直说的“终身学习”,其实就是空杯心态。愿意去承认自己有些东西无知,并且诚心的去学习。这是一个流动的时代,认知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一旦停止吸收外界的新认知新知识就会被淘汰。认知的更新,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一个很痛的过程。对内的痛,是对自己的残忍。向内认知

我只知道我认识一个很让我敬佩的老哥哥。西南交大硕士毕业之后八年一直在学习,先后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完成进修,并且获取优秀成绩。现在是每周三天在巴基斯坦工作,三天回清华上课,剩下一天在路上奔波。在部队持枪保护的情况下坐车十个小时到机场,然后到乌鲁木齐转机回到北京第二天马上去上课.....这样如此奔波的结果,就是他现在很有钱。

躺着很舒服,你愿意躺着的舒服,每天在相同的差不多的环境里与周围人一起享受简单的快乐;还是愿意去经受一番脱胎换骨,去看看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也许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人生节点之中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并且为之努力,去改变自己,让自己看到不同的东西,觉得很痛又很值得,很快乐。不断改变与成长,就是新鲜感的来源吧。

“值得”就是价值所在。每个人的价值评定标注不一样,在一定层面上说那些“很痛又很值得”的人,也是躺在他们的舒适区。这样的痛,在后面得到的东西权衡之下,变得值得与有意义,使得他们愿意去接受这样的“痛”的过程。不批判任何一种选择,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价值和选择。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的,也许就是自己与外在世界的一种相处舒适的状态,这样的外在是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东西,包括伴侣与子女。成长和进步,对世界的好奇,是一生都做不完的任务。

向外行走。得到新的认知,不是自己读到了什么书,听到了什么见解,而是去践行过,证明过它的真伪而决定是否将它纳入自己的认知版图。但是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我什么都不会。不会的可以学,不知道的可以试。证明自己是否对一样东西感兴趣的方法就是与其相处一段时间,我在想谁有勇气去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公司或者部门说“我不要钱,我可以在这里帮忙几个月吗,我想学点东西”。走近才会发现到底合不合适,如果考虑太多,会不会浪费时间什么的,那么也许永远找不到喜欢的或者合适的东西。这种勇气,不应因为一两次的受挫而终止,万一见鬼了碰到自己很喜欢的事物,以后为其奉献终身就很快乐呢?

我不是一个喜欢说教的老姐姐,对于大道理没有什么兴趣。从小到大我爹都告诉我做事情要认真,为人要真诚、对事情要努力....都是很大很空的道理,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切实的去让我感受过他所说的道理的魅力。直到我自己去触摸,被扎伤了还是没有被扎伤,才发现那些东西真的很对。

不应该被年龄和身份所束缚,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去做自己。Find yourself and be yourself 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话。同样的也祝福毕业的你们,不要悲伤不要焦虑,在际遇面前你们拥有永远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不必理会太多的年龄与身份的束缚,珍惜当下,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