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过去的人抑郁

活在未来的人焦虑

只有活在当下的人富足平静

——来自网络

#图片来源见水印

毕业季焦虑,到底在焦虑什么

说到毕业季,是对一段岁月里的自己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有对过去很多事情的感动;有不舍的友谊与情感;有做错事情的遗憾愧疚;有对被辜负的怨恨不甘;有对未来的憧憬,有走向未知的迷茫与不安,还有点点恐惧与兴奋。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对这一段时间里的自己,对自己的一段感觉:自己如何对待时光,时光如何对待我。

外部环境,房价、结婚与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我们,不再是那个在校园里不问世事、挥霍青春与时光的年纪了。很多东西,仿佛一夜之间全部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恐慌都在这个时间袭来,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在权衡未来,觉得自己在做着最长远的打算,觉得自己的牺牲很值得、很伟大?在做出牺牲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伟大的。这短暂的成就感、满足感,在日后这件事情带来的后遗症爆发的时候,就变成了埋怨归责。假装自己无辜,向身边人介绍自己是如何如何才做出这样的选择,在日子过得一地鸡毛的时候,一直往后看,止步不前。死于25岁,葬于80岁罢了。

我也许说得有些严重了,话说这么重,不好。不过最近很多人在向我询问一些事情罢,我也表达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看到平静文字背后的我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的焦虑还有消极负能量,让我很是恼火。

#大哥你戏很多好吗,人家妹子还没答应你就想这么多。。。。

“只有到结婚的感情,没有到结婚的年纪”。借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鸡汤,来灌溉一下这些面对毕业的焦灼内心。师兄师姐毕业之后,师姐直接就业、师兄读研。去年师兄毕业了,等两人都出来工作并且稳定度过一年之后,觉得一起生活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出行的问题也都一一完美解决了,他们就准备结婚了。这是十分成熟和稳重的决定,学校里面,大家都是不成熟的,对很多事情的考虑都不会周全,认识也不一定全面。这个时候结婚,等到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到时候想分开,也有了诸如孩子什么的牵绊。顿时人生就狗血了,当然我是很乐观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大不了推倒重来。

婚姻制度的起源,其实就是一种经济和财产分配的制度。只是到后来,物质文明的发展加上人文主义的流传,大家才对爱情有了憧憬,希望着爱情与婚姻结合。从马克思的角度,婚姻这个“经济制度”最后是会消失的,只有有爱情的婚姻,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但是目前这个社会阶段吧,大家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必须“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中。必须在固定的年龄内结婚,然后重复构建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而需要改变传统的家庭结构,85后和90后会有小部分改变,在95后和00后这一代将会大规模兴起。最后,我们社会的走向是大家都推迟婚育年龄,带来更加健康的家庭和孩子。而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身边的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办法改变传统的认知。认为一定要在25岁左右结婚,“尽快的”完成人生大事。所以在毕业季,这个22-23岁的年纪,就开始精打细算自己的情感和金钱。在毕业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情感和金钱的冲突和矛盾。爱情和婚姻一定是矛盾的吗?面包和跳舞,只能选一样吗?为什么不敢野心大一点,说一句的“我都想要”?

教育,我之前的文章说过市场教育的现状、城市与郊区教育的差异、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教育差异。即使在“学区房”政策取消的情况下,教育这个蛋糕还是很难分的。教育的质量等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年纪和阶段可以考虑好的。而且“二十年后,还有高考吗?”这句话,不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吗?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考虑那么多。房价是很高,买不起。实在买的话,首付和贷款,提前消费预支了自己未来的经济状况,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套房产将人生的职业方向改变,甚至束缚在一个单位。

你确定要放弃感情,去做自己所谓的长远的打算、做出属于自己的牺牲吗?留着以后跟子孙讲起的时候,不知是遗憾还是自豪。立足当下,虽然不是建议走一步看一步。但也不需要走一步,看百步。

教育这块蛋糕,的确很诱人。但是现在,当下,这个阶段,不应该是把握好最好的人不放手。一起去面对这个世界,与世界为敌或为友吗?对于孩子最成功的的教育,不是让他们背负自己的理想,而是让他们去做自己。开心、快乐、满足充实有意义的度过属于他们的人生,与上名校必须成功没有很大的关系。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就很好,不辜负他自己,才是最重要。对于教育这块的更多的事情,建议去看我之前写的文章。

#图片来源见水印

责任与担当,不要后悔

当我看到一条消息的时候,我认定了,这辈子的损友,一定会直到七老八十。

当一个人,愿意把最真实的话告诉你,愿意为了你而发一长串一长串的消息的时候。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如果不在乎的话,根本连话都懒得说。

我差点,又铸成大错。如果,我真的做出这个决定,没有完全的100%的在考研这件事情上付出的话。最后的结果达不到,我会不会后悔?这是我最好的朋友跟我说的。

其实我本来也决定“去牺牲”,觉得那样子的自己,好伟大。好满足,好有成就感啊。去年九月,当我十分愤怒又带着些许悲哀的跟夫人说:“老子不考研了,我直接出来工作,去他妈的XXX。” 夫人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她不希望我为什么事情去牺牲。她希望我活出自己,希望我不要后悔。她说现在,他们两个老头老太太还有经济能力让我读研,还能养我一些年。但是要是我就这样放弃了读研,那以后就真的很少有机会再来了。我走到今天的大学生活不容易,她不希望我后悔。听得我老泪一横,决定考研吧。出来工作的时候,起点高一些,过不了几年就可以把他们两个人安顿好。

后来看到属于他们的小小平静又简单的生活,是那么容易满足。我就知道了,我应该如何,才不负我自己,又不负他们。

做决定的时候,保证不会后悔,保证将来怎样的后果都可以接受。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

#.

成为自己

焦虑的本质是害怕被丢下,而不是想要得到什么。马太效应下,最焦虑的是中产,向上,通往精英和富人阶层甚至只是中产的中上部分的通道极其狭窄。而向下,通往贫穷的大门却永远敞开。就目前而言,最焦虑的除了中产的下部想向上走的人就是想打破贫穷往上一步的人。他们都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繁华都市、炫目的灯光,四年的安逸无虑的生活,让他们对比原生家庭更好的生活心驰神往。害怕别丢下,被同龄人丢下,被身边人丢下,被这个已经适应了四年的生活状态和城市丢下。

但是他们都忘了做自己,让自己富足安适的状态,不是钞票、房子和妻儿,是由内而外的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关系的安适。而妻儿、房子和钞票属于世界的一部分。焦虑和感到痛苦难过挣扎撕裂的时候,要么是你错了,要么是世界错了。你自己错了,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态和认知;世界错了,就去改变它,像现在的崔永元那样。三种人,到底想做哪一种,想明白了,就处理好了自己与世界(外在环境)的关系。

若有大志,则笃定前行,忍受这旅途固有的孤独与悲伤、压力与焦灼、一望无际的黑暗和高处的灰色与大片白光;若是简单安然自适,则以一种欣赏的角度投入“锅碗瓢盆家里长短纷争不断、心系子女百般算计千翻教导肝肠寸断”的旅程;若是不想被洪流冲走,又无志立坝改变洪流走向,则寻一良人以寄终身,择一美事以倾此世。

——之前的文章

大学,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的过渡与交接段,并不是风花雪月和抛掉所有的思考去追求所谓的青春热血和纯粹,而是找到自己。当然,追求的过程,也可以是找到自己的过程和一部分,但不要停止思考。提前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才不会等时间到了才惊慌失措,感觉一切都在一夜之间袭来。真正的勇敢,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真正的热血与纯粹,是认真、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真诚的去对待人和情感,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事情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益和其他方面的私心与纠葛;是在错综复杂的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真心和真诚的态度。这样的纯粹,才是纯粹;是自主选择的主动的纯粹,不是外界环境被动的给予环境和状态的纯粹。

毕业的时候,可以追忆自己的曾经和纯粹的岁月,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就此就失去了纯粹。纯粹,是一种态度!毕业与否,你失去的,只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而不应该是自己。

每一个年纪也都是重新出发的年纪,请不要停下来,请你远离无知和束缚,请你去学习、去进步、请你去爱、去追寻,去活出一个最好的你。——网络鸡汤。

祝毕业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