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雁門關一戰,喬峯生擒遼皇耶律洪基,平息宋遼之戰,然而事後拾起斷箭直插胸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此時戰亂已經止息,爲何喬峯要選擇自盡?其實“犯上”只是一個導火索,還有其他事情的影響,使得喬峯在雁門關自盡。一、無顏面對遼皇

首先喬峯是一位忠義之人,三軍面前威迫耶律洪基,也是逼不得已,如若不然揮師南下,大宋疏於防範,遼軍就會長驅直入。喬峯此舉,雖然相救宋國,可也將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同時站在耶律洪基的角度,他變成一個不忠不義之人。

1、忠義

從小由南朝漢人撫養,不過歸根結底,喬峯依舊是契丹人。臨死前的一句話,說出自盡的主要原因,對於大宋自然是功臣,可面對遼國,就變成契丹的罪人。既然是忠義之人,就不會做出與之相違背的事,可平息兩國之戰,乃是順應民意,算不得叛遼。只是在喬峯心裏,這道坎很難邁過去,從內心的深處,也無法說服自己。若耶律洪基轉身離去,對於喬峯此舉閉口不談,或許也就不會萌生自盡之念。

只是這番話如同一盆冰水,一股腦地潑在喬峯身上,使其難以立足天地之間。耶律洪基所言與喬峯心中所想,是不得不說的事情,首先南征之事就此作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耶律洪基冷嘲熱諷,也是想爭回一些面子,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纔會舉箭自盡。2、忠義存於心

原著中,遼皇沒有想逼死喬峯,只是希望他相助大遼而已,喬峯自盡,恰恰說明心中的道德水準,明顯要高出衆人。假設換作任意一人,也不會自盡謝罪,也就是威迫之事和耶律洪基所言,已經觸碰喬峯的底線。關於忠義二字,喬峯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這是自盡的誘因。退一步講,如果喬峯內心沒有如此高的評判標準,也就不會相助大宋,大可以隨軍南下,加官進爵猶如探囊取物。二、前後呼應

當年蕭遠山跳崖自盡,途中將還是嬰兒的喬峯拋了上來,可以說是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如今雁門關自盡,也是前後呼應。這裏是指劇情的發展和此前的種種,同時《天龍八部》結束之前,也將劇情推向新的高潮。

喬某是漢人也好,是契丹人也好,有生之年,決不傷一條漢人的性命,若違此誓,有如此刀。

杏子林中,喬峯斷刀立誓,有生之年,不傷漢人性命。可聚賢莊一戰,無數英雄命喪喬峯之手,其實這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倘若身邊沒有阿朱,自己的身世也水落石出,以喬峯的性格,決然不會反抗,定然閉目等死,不然就違背斷刀誓言。

此前分析都屬於心理活動,而前後呼應,是爲了讓整部作品更加具有飽滿度。由喬峯自盡,襯托出人物性格,以及對於忠義的理解,更好的詮釋正義凜然的大俠。喬峯的離世,由一個義薄雲天的豪俠,變成一個悲劇英雄。其實喬峯的人物塑造近乎完美,正如之前所言,可以逃之夭夭,或者相助大遼,只是喬峯爲了遼宋之爭,甘願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縱觀金庸武俠,能與之比肩的,恐怕只有郭靖一人。

衆人心中的俠義之道,若與喬峯相比,當然是相距甚遠,從劇情推動的角度分析,自盡將喬峯的悲壯與完美定格。也是整部作品的推動劑,將一個完美的喬峯展現出來,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面對忠義與生死,喬峯沒有逃避現實,而是勇敢面對,真性情與真俠義,此時盡情的彰顯,站在作品的維度分析,自盡似乎已成定局。三、阿朱之死

喬峯終身不娶,就是爲了阿朱,至於自盡,也與此有關,只是相比遼皇,阿朱的死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當初的承諾,現如今已成爲泡影,可以說除了遼宋之戰,喬峯內心再無牽掛,父親蕭遠山皈依佛門,義弟虛竹和段譽,已經各自找到人生的幸福。

想起阿朱的死,內心難免感傷,這種剜心之痛,主要包含兩種:1、遭人利用

事先遭人利用,註定這次悲劇,如果喬峯能識破馬伕人的計謀,阿朱也不會枉死,故而此事,自己也有責任。喬峯心細如髮,杏子林中智鬥全冠清,制服四大長老,這些都直接說明喬峯智慧過人,如今聽信馬伕人,也是仇恨矇蔽雙眼。2、誤殺阿朱

誤殺阿朱令喬峯萬念俱灰,也想一死彌補犯下的過錯,只是此時自盡,帶頭大哥等人,就會逍遙法外。選擇活下來,其實對於喬峯而言,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氣。阿朱死後喬峯的內心傷痛,以及決定活下來的那種傷痛,二者相加,讓人肝腸寸斷。

雖然阿朱是慕容復手下的侍女,可對於她,喬峯的感情是真實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欺騙與遮掩。對於喬峯,阿朱是何等的重要,不然焉能爲了她,在聚賢莊獨戰天下羣雄,險些命畢於此。自盡之時,我猜想喬峯會想起往日的種種,以及和阿朱在一起的快樂日子。如果說耶律洪基所言,是喬峯自盡的導火索,那麼阿朱之死,就是一縷清風,令火燃燒的越快。倘若阿朱在世,喬峯自盡之時,勢必會略加思索,如今伊人不在,已經毫無牽掛。四、無容身之地

天大地大,再無喬峯容身之地,這也是關鍵所在,雖說喬峯相助大宋,但也只是部分人知道而已。若回遼國,耶律洪基勢必不容,可若歸宋,也有人從中干涉。

他雖於大宋有功,在遼國卻成了叛國助敵的賣國賊。他這是畏罪自殺。

宋人口中的畏罪自殺,已經揭露這一點,故而縱使喬峯安然無恙返回大宋,除了少部分的人,也不會有人待見他。其實在我看來,喬峯何罪之有?又何談畏罪自殺呢?一個小人物的竊竊私語,恰恰反映出部分人的心理。

耶律洪基的眼中,喬峯是罪人,宋人的眼中,喬峯未必是功臣,不過在宋遼兩國百姓的心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當然也會有少數人持有不同的態度,正是這些人的存在,導致喬峯沒有立錐之地,唯有一死,才能“洗盡其罪”。結語:

喬峯是一個矛盾的巨俠,這種矛盾來源於出身,以及成長環境。可謂是一個悲劇英雄,當初接任丐幫幫主之時,恩師汪劍通留有密函,且看信中內容。

喬峯若有親遼叛漢、助契丹而壓大宋之舉者,全幫即行合力擊殺,不得有誤。下毒行刺,均無不可,下手者有功無罪。汪劍通親筆。

身爲契丹人,卻生活在大宋,雖然恩師相授武功,可一直提防喬峯,唯恐親遼叛宋,這正是矛盾之處。一方面重用喬峯,將其培養成丐幫幫主,另一方面處處小心。這是玄慈方丈和汪劍通的過人之處?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喬峯作爲金庸筆下的傳奇巨俠,雖然結局是悲劇的,可過程是無比閃耀的,爲了遼宋和百姓,演繹獨一無二的忠義,不禁讓人感嘆喬峯的智慧與俠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