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啊,你看你我二人都已經這把年紀了,有些事是不是應該坐下來慢慢談呢?”

“王司徒說得在理,您先請坐,我這就去給您倒杯茶來,我們慢慢聊。”

在王朗沒有見到諸葛亮之前,以面的對話應該是他腦袋裏想象出來的畫面,那是多麼的溫馨,多麼的愜意,多麼的有意境啊。兩個對等身份的智者坐在一起,相互之間交流一下,談一談國家大事,再嘮一嘮人生感悟,彼此增進一些私人情感,以後蜀魏兩國再有什麼化解不開的矛盾,王朗就可以出使蜀國與諸葛亮面談,這樣不僅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還能夠受到諸葛亮的熱情款待,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在魏國國君心中的分量。

那麼您要問了,王朗真的會這樣想嗎?當然有這個可能,當他得知諸葛亮再次領兵犯境的時候,身爲一個文官,又那麼大的年紀,是完全沒有必要出現在戰場上的。王朗之所以會這樣請命,或許在他的眼裏,諸葛亮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穩穩當當的書生形象,講起話來有條不紊彬彬有禮,並且還深知事件的利害關係。

王朗認爲與諸葛亮這樣的文人智者交流,一來不會失了自己的身份,二來也會有理可講。儘管之前王朗與諸葛亮二人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是在那個年月裏,諸葛孔明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未出茅廬便已定天下三分,如此神人誰會不知,所以王朗或許一直都認爲孔明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好青年。

故此,得知孔明領兵攻魏的消息之後,當魏主曹睿大驚之時,王司徒纔會首先舉薦了曹真爲大都督,並且隨後自告奮勇的要隨曹真一起出徵,來會一會諸葛亮這個文藝青年。一路上,一幅幅美妙的畫面或許早就在王朗的頭腦裏閃現,甚至他會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見到孔明,把蜀魏兩國的發展前景與之交流一下。甚至在王朗與曹真到了長安,過渭河之西下寨以後,王朗還對曹真說“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如果不是把一切想得過於完美,這些話是說不出來的。

當兩軍相見的時候,王朗果然率先出陣與諸葛亮對話,這就說明當他見到諸葛亮的時候,感覺孔明和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差不太多,看上去就是一個溫和講理的人。所以他便把自己想了一路的道理滔滔不絕地講給諸葛亮聽。想必已經那個年紀的王朗,話說得多一些時,噴些唾沫星子,流點口水之類的也不足爲齊吧。

當他把話說完,就以爲孔明已被自己完全說服,甚至可以告訴曹真退兵了,誰知道當諸葛亮說出話來的時候,完全出乎了王朗的意料。因爲諸葛亮不僅僅會講道理,並且道理之中還摻雜着罵街,這是王朗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諸葛亮是什麼身份?王朗又是什麼身份?一個是蜀國的丞相,一個是魏國的司徒,那可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品大員,位列三公的要臣。

由於劇情反轉得太快,諸葛亮一開口,就把王朗之前想的那些美妙畫面完全打破了。長期伴隨着魏主左右的王朗,又有着那樣高貴的身份,他有可能在近幾十年裏都沒見過像諸葛亮這樣說理帶罵街,並且連綿不斷,讓自己十分氣氛又絲毫插不上嘴的人。想喊,王朗又年邁無力,想說又說不過諸葛亮,想講道理,孔明壓根就不再給他說話的機會,想和諸葛亮對着罵街,自己又不太習慣,哈,所以,最終王朗急火攻心,被諸葛亮罵死在兩軍陣前。

王朗以爲面對的諸葛亮是“文藝青年”,沒想到居然是“罵街”高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