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架空曹魏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等忠於曹魏的臣子分別於251年、255年、257年掀起了三次大規模反對司馬氏的軍事行動。由於這三次“叛亂”都發生在淮南地區,所以被稱爲“淮南三叛”。那麼曹魏的淮南地區爲何會在短時期內連續三次成爲對抗司馬氏的根據地呢?

首先,“自給自足”的淮南地區有發動叛亂的底氣

曹魏建立後,逐步完善了曹操時期建立的以四徵(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將軍爲主的軍事駐屯體系,並以此爲核心構建了曹魏軍事力量。其中徵東將軍屯駐淮南地區,徵南將軍駐屯荊州地區,主要防備東吳。徵西將軍駐屯關中地區,防備蜀漢及西北羌、氐等族。徵北將軍駐屯幷州、幽州,防備鮮卑、南匈奴等遊牧民族。曹魏在這些地方“皆授以重兵”

那麼淮南地區的駐軍有多少呢?

淮南地區起初的駐軍並不多,因爲這裏的經濟開發程度無法供應大規模駐軍。正始初年,司馬懿派鄧艾考察淮南,準備在這裏大規模施行軍屯。鄧艾在考察報告上說,此時曹魏在淮河一線的常駐兵力爲5萬,其中3萬在淮南地區。

不過到“淮南三叛”時,淮南駐軍規模已經大爲增加。毌丘儉起兵時,淮南能夠調動的兵力已經超過6萬。諸葛誕時兵力更多,淮河一線10多萬人,還有揚州歸附而來的兵馬5萬人,共計15萬人之多。這基本等同於當時蜀漢的軍力,已經遠遠超過正始初年的駐軍規模。

能夠維持如此大規模的駐軍,可見淮南地區的經濟必然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糧食產量有了顯著提高。這要歸功於鄧艾。鄧艾在淮南考察後向司馬懿上《濟河論》,詳細闡述了在淮南興修水利、施行軍屯的計劃,得到批准施行。經過十多年的開發,淮南地區發展迅速,特別是軍屯的大規模推行,使淮南的糧食儲備綽綽有餘,已經可以自給自足。

對於任何一個封建政權來說,擁有一個像淮南地區這樣可以自給自足的戰區無疑是把雙刃劍。因爲它既可以維護邊疆穩定,同時由於無需中央調撥後勤供應,可以隨時發起叛亂,這給了王凌、毌丘儉、諸葛誕起兵的底氣。

其次,與東吳相鄰的淮南地區留有發動叛亂的後路

起兵叛亂意味着“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勝利或者失敗兩種可能。不過對於和東吳相鄰的淮南地區來說,還留有一條後路,那就是王凌、毌丘儉、諸葛誕可以藉助東吳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即便叛亂不成,還可以順勢投奔東吳。

事實上,東吳在淮南三叛中的戲份一次比一次多。王凌叛亂時,東吳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卻不經意間給了王凌調兵的藉口。251年,孫權因害怕自己死後曹魏大舉入侵,便下令封鎖了塗水。時任太尉駐軍淮南的王凌便以此爲藉口調兵,不過王凌的計策被司馬懿所識破,叛亂失敗。

毌丘儉叛亂時,爲了獲取東吳的支持以及爲自己的家族留有後路,便在起兵時將自己的四個兒子送至東吳爲人質,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他的後顧之憂。雖然東吳依然按兵不動,但卻接納了毌丘儉的四個兒子,同時又接納了兵敗後前來歸降的毌丘秀(毌丘儉之弟)、毌丘重(毌丘儉之孫)及文欽父子。雖然毌丘儉事後被誅滅三族,但留在東吳的後人還是延續了下來,並在晉朝時出仕爲官。

諸葛誕叛亂時,將自己唯一的兒子諸葛靚送至東吳爲人質。這次東吳一改此前按兵不動的做法,派兵3萬急速相助諸葛誕。不過東吳軍隊很快被曹魏擊敗,主力退回建業,未能改變諸葛誕失敗的命運。不過留在東吳的諸葛靚卻延續了諸葛誕家族的血脈,其後人成爲兩晉高官。

最後,司馬氏控制力不夠給了淮南地區發動叛亂的空間

司馬懿能夠崛起,靠的是他在關中地區多年的經營,以及征討遼東公孫淵後在軍中樹立的威信。曹爽曾試圖剷除司馬懿在關中多年的經營,讓自己的堂弟夏侯玄總督關中兵馬。但一場漢中大敗,讓曹爽聲望掃地。而毌丘儉、文欽叛亂時,曾寫信拉攏鎮守關中的郭淮,但遭到郭淮的拒絕。司馬懿對關中地區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過淮南地區的控制權卻一直掌控在曹魏元老重臣手裏,司馬氏對這裏的控制力是很低的。曹休、滿寵等人先後總督淮南兵馬,接任滿寵的王凌是司徒王允的孫子,曹魏四朝元老,他的侄子令狐愚爲兗州刺史,叔侄二人控制着黃河以南至淮河一線的廣大地區。在高平陵事變後,王凌是唯一能在資歷和實力上與司馬懿一較高下的忠於曹魏的地方實力派。不過王凌因行事不周密,最終被司馬懿所敗。

王凌被殺後,司馬懿便開始着手控制淮南地區。爲分割淮南,他以諸葛誕爲鎮東將軍、文欽爲揚州刺史。但諸葛誕在東興之戰時表現拙劣,司馬師(當時司馬懿已經去世)不得已將其調離,由鎮南將軍毌丘儉接任。毌丘儉雖然在征討公孫淵時聽命於司馬懿,但他卻是曹睿一手提拔起來的,對曹魏有很深的感情。而文欽則是曹爽舊部,這兩人最終因不滿司馬師誅殺夏侯玄而憤然起兵。最終毌丘儉被殺,文欽逃奔東吳。

平定毌丘儉後,司馬師又把諸葛誕調回了淮南,升任其爲徵東大將軍。他本以爲諸葛誕是司馬家族提拔起來的,又有姻親關係,應該和他們是一條心的,但事與願違。諸葛誕是個很複雜的人物,雖然他和夏侯玄等人交好,但他卻在夏侯玄被殺後,依然站在司馬師一邊,爲平定毌丘儉出力不少。

但當諸葛誕真正一手控制淮南地區時,他又對曹魏表現出了同情。當然,這種同情是建立在他懼於司馬昭剷除異己的手段,害怕這種命運會降臨在自己頭上,同時對於自己的實力有了錯誤的判斷,最終和司馬昭撕破臉皮,不惜兵戎相見。

可見司馬氏對於淮南地區的控制力是不夠的,這裏的基本盤是忠於曹魏的。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原因,淮南地區能夠在短時間內三次成爲對抗司馬氏的根據地。雖然淮南三叛的聲勢浩大,但最終還是全部被司馬氏所平定。司馬氏在平定淮南三叛的過程中,將忠於曹魏的勢力盡數剷除和剪滅,徹底架空了曹魏政權,西晉取代曹魏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