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中罵曹操的人很多,但有兩個人記憶深刻,這一期就介紹一下三國中罵曹操的兩位謀士。(散仙說史第四十八期)

三國中敢當面罵曹操的兩個人,一個英勇就義,寧死不做階下囚;一個是狂妄至極的逗比,自持功高以爲曹操不會殺他,最後還是被曹操處死,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兩位謀士。

一、曹操的第一位大恩人

陳宮,東漢名士,字公臺。說起陳宮大家一定很熟悉,因爲經常看《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陳宮早年在中牟縣擔任縣令,後來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逸流亡到中牟縣,被陳宮所俘,陳宮念及曹操是一位救國救民的義士,就掛印封金追隨曹操而去。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散仙君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真的沒有,真實事件是這樣的:曹操自從陳留起兵後,吸引了一批追隨者,他的勢力逐漸變大。

時間回到公元192年,當時擔任兗州刺史的是劉岱,劉岱在討伐青州軍的時候不幸戰死,由陳宮牽頭的幾位名士極力擁護曹操來接替劉岱的位置,所以曹操才順利的收取了兗州。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曹操可能私下拉攏招募過陳宮,並與陳宮達成一致,而且陳宮當時也是集才華與智慧於一身的名士,他四處遊說,展示出了他的卓越外交能力,得到了齊北相鮑信的支持,所以曹操才能一舉拿下兗州之地。

因此,曹操能夠從諸多諸侯中一躍成名,跟陳宮有很大關係,要知道曹操後來圖霸北方的根基地就是兗州,陳宮可謂是曹操真正的大恩人。

二、曹、陳反目

在《三國演義》中,陳宮與曹操流亡到呂伯奢家中,因爲曹操平生多疑,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後來又一錯再錯將熱情款待他們的呂伯奢在打酒回家的路上殺害,引起了陳宮的不滿,所以兩人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但是,歷史真相記載兩人反目成仇並不是如此,真實事件是:曹操成爲兗州刺史之後,剿滅了青州一代作亂的黃巾軍,而九江太守邊讓等幾位名士,則對曹操十分不滿,不把曹操放在眼裏,再加上有小人在曹操身邊誣陷邊讓,所以曹操一怒之下便命人誅殺了名士邊讓。

根據史學家的分析,這個時間段應該在公元前193年左右,因爲這件事必定要發生在陳宮投靠呂布並幫助呂布奪取曹操的大本營兗州之前,呂布奪取兗州的時間爲公元前194年,所以曹操誅殺邊讓的時間點應該在193年左右,最爲合理。

公元198年,呂布與陳宮駐守下邳,曹操一路追來,由於呂布不聽取陳宮的分兵互援之策,所以呂布與陳宮均被曹操所俘。呂布被曹操下令處死,然而曹操對待陳宮還是一如既往,試圖勸服陳宮輔佐自己圖霸天下,但是陳宮已經看透了曹操是一個奸雄,寧死不做階下囚,英勇就義。

在曹操與陳宮的故事中,並非是曹操瞧不上陳宮,而是陳宮看不起曹操,寧死不屈,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展示出了他的卓越人格,成爲千古佳談。

三、曹操的第二位大恩人

曹操雖然也是一位滿腹經綸具有雄才大略的謀略家,但是他的性格使然註定是他致命的缺陷,但是曹操這個人似乎一直運氣都很好,先是遇到了讓他建立了兗州根據地的陳宮,接下來他又遇到了讓他成爲北方霸主的第二個恩人,此人便是謀臣—許攸。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一場爭奪北方霸主的戰役,史稱—官渡之戰。也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許攸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才華與謀略。

官渡之戰從曹操與袁紹的兵力綜合分析,曹操顯然要敗給袁紹,但是因爲袁紹的固執與一意孤行導致他兵敗官渡。

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連夜奔襲曹操的許都,不管成敗如何,都能讓兵力不足的曹操首尾不能兼顧,從而蠶食掉曹軍。但是自大的袁紹仗着自己兵力強大,糧草充足,非要誇下海口活捉曹操,才導致了袁軍開場戰局連連失利。

因爲兵力的懸殊,袁軍開場秀雖然沒有秀起來,但是袁軍依然可以與曹操打消耗戰慢慢拖垮曹軍,但此時意外發生了。這個意外也是曹操的驚喜,曹操正愁後方糧草不足,無法與袁軍長期僵持消耗,許攸卻叛變了,並把袁軍囤放糧草的烏巢獻給了曹操。

於是,曹操當機立斷,燒燬了袁軍的輜重糧草,令袁軍不戰自潰。那麼,許攸爲何要叛變袁紹投靠曹操呢?

因爲在官渡之戰打響時,許攸的家人觸犯刑法,被關押收監,許攸怕袁紹秋後算賬,一怒之下就投靠了曹操,並給曹操送去了烏巢這份大禮。

四、曹、許反目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許攸自持功高,認爲曹操能走進這冀州城全是他的功勞,所以在酒宴之上,經常呼喚曹操的小名—阿瞞,不把曹操放在眼裏。

曹操爲了彰顯他的氣量,雖然對許攸的狂傲恨之入骨,但是依然念及許攸有功而沒有殺他,再三忍讓。有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又對人說,沒有他許攸,曹操不可能奪得這冀州城,更進不了這冀州城門。

此事傳到曹操耳中,他忍無可忍便將許攸關進大牢,最後許攸被曹操下令處死。要知道曹操本身就不是一個胸襟寬廣的善人,可憐許攸看不清形勢,整日沉溺在自己的功勞中,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對於歷史的評價,我們都知道許攸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奸佞小人,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十足的逗比,吹牛把自己吹死了,也堪稱三國第一狂徒。

要知道在三國時期敢當面辱罵曹操的人,幾乎都沒有好下場,因爲曹操的氣量沒有那麼大,不允許他人隨意踐踏,這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

參考文獻:

1、《三國演義》羅貫中

2、《三國志》陳壽

相關文章